宇宙的迁化:中国文化的运动观(1)
潘世东
在中国文化看来,宇宙是一个迁化不已、生生不息的宇宙。一切从化而来:“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1]一切又都化化不已。这一点仅从古人对“群经之首”的《周易》书名之理解与阐述,便可读出古人对这个问题的意向:“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享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2]天下万物,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一切又无不是变化的结果。“生为天地之大德,”生,即发生、产生、运动和变化,简称迁化。迁化是宇宙天地的根本特征之一,这是中国文化自然观的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命题。那么,宇宙天地是如何迁化而来,又处在怎样的迁化状态过程之中呢?对这两个问题回答,中国文化将焦点集中在“气”上,认为“气”既化生自然万物,又感动自然万物;“气”既充塞宇宙,又流布贯注万物。在气的作用下,万物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气把天地万物连接融汇为统一的整体。因而,理清“气”在传统文化中的特质和观念的流变,就能从运动观上去把握中国文化,进而揭示中国文化自然观的又一根本特性。
在哲学上,气是指混沌而无形的原初物质,是宇宙生成的基础或本原。饶有兴趣的是,在此一点上,中西方古代圣哲竟达到惊人的一致。黑格尔说:“把物质当作本来就存在着的并且本身是没有形式的这个观点,是很古老的,在希腊人那里我们就碰到过,它最初是以浑沌的神话形式出现,而浑沌是被设想为现存世界的没有形式的基础的。”[3]在中国古代哲人那里亦然:“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4]“元气以为天,浑沌无形体”。[5]在物理学上,气是“连续性物质……接近于现代科学所说的场”(何祚庥《场也是“一分为二”的》,《自然辩证法通讯》1979年第1期)英国著名自然科学史家麦约瑟认为,气“在中国思想家那里的含义,是不能用任何一个单一的英文词汇表达出来的。它可以是气体或水气,但也可以是一种感应力,象现代人心目中的以太或幅射线一样精微。”[6]而对气解释得更为深刻而接近古人原意的则是张岱年先生,他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物”指个体的实物,所谓“质”指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有定形体的“质”是由“气”构成的,而“气”不一定有“形”有“质”。气的概念是云气、水气、烟气以及人的呼吸之气概括出来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泛指一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现象。”张立文先生在《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中则将气分为四义:1指客观存在的质料和元素;2指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3指人生性命;4指道德境界。我们这里所要采纳并深刻与之认同的则是陈竹先生在《中国古代气论文学观》中所持的准确精要的看法,即:1指天地本根之气,即宇宙之气;2指人体生命之气,即生理之气;3指精神活动之气,即精神之气。气的这三层涵义的划分,是与气文化所形成的三个层次的体系构架相一致的。陈竹先生以为,这三个层次是:“第一层次,是对人的生存环境及其规律的把握,亦即‘天道’系统”。元气论的最基本要点,就是以气为天地万物之母,认为天地万物等等在在所有,都是由无形的气变化而来,并且这一切有形物之命运最终又都复归于气;“宇宙的发展变化,乃是由气本身的独立推动的气体流行,生生不息的过程。气与气,气与物,物与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联系的作用,气把天地万物连接维系成统一的整体。”而天地万物也便成了气笼罩、浸润、贯注的天地万物,宇宙是气的宇宙。“第二层次,是对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及人性的生成规律的把握,亦即人道系统。”把气、气化同人和人性统而观之,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文化中,气是人的生成本原,故许多哲人又称气为“母气”。人之一切俱从此而来:“人之与兽,共禀二仪之气,俱抱五常之性”,(刘勰《刘子集校》卷七《殊将》)“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霜,其超乎万物,亦已灵矣。”人之声气是模仿大自然的声气——风霜而来。“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而生人:“人生后而有形、有性、有神、有情、有思、有才、有志,又有各种宫能;人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存在和运动都由气使然。因此,人性表现为一种先天自然,天生的性能。质言之,是一种自然人性论。”(陈竹《中国古代气论文学观》第8—9页)“第三层次,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精神活动及整个社会活动与人的全部生存空间——宇宙自然的关系,亦即对于人与天、人道与天道关系的把握。古代元气论者认为,在人与天、人道与天道两大系统之间以及两大系统各自内部,由于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气的广泛而细微的联系,存在着相通相连、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同上)亦即气感动万物,又是天地人间万事万物相联系发展的普遍规律。综合上述引文,我们可以概括出气的基本涵义:在中国文化中,气乃是指宇宙大气、人的生理之气和精神之气的统一体。它既化育万物,又感动万物,充塞宇宙,又流布万物,既笼罩天地,又汇融贯注万物。它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动、贯通推动万物,又联系涵孕万物的,是它把天地万物连接维系成一个整体。
注释:
[1]《周易·系辞下传》
[2]孔颖达《周易正义》
[3]转引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P221
[4]何休《公羊传·隐公元年》
[5]《文选·七发》注引《春秋元年》
[6](英)李约瑟《中国科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二卷,第4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