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Bernd Debusmann为路透专栏撰稿人,以下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撰稿 Bernd Debusmann 编译 张明钧/李爽
路透华盛顿10月29日电---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在评量经济发展时,是不是用了已经过时的工具?
在美国和中国两大经济强权正为了贸易、汇率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等议题争吵不休之际,上述辩论已久的议题值得让人再次深思.
美国将于11月2日举行期中选举,两党政治人物虽然居心或有不同,但却一同将美国失业问题的矛头指向与中国间的贸易.中国愠怒回击,指控美国"失控地"印行美钞,无异于对中国发起输入型通胀的攻击.
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看,美国经济规模居全球之冠.中国在8月时取代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而各机构对于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预期时点各不相同,分别是2020年、2035年及2040年,但无论如何这都将实现21世纪为中国世纪的远古预言,而美国在世界舞台戏份减少的看法,也会慢慢成为主流.
预言家可能了然于胸的是,过去这类对长久以後的预言往往是错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杰出的预言家声称阿根廷将在20年内成为世界强权.在1980年代末期,日本则是因其看来沛然莫之能御的成长势头而被视为下一个经济领头羊.这些推论都是植基于过去的GDP成长数据.
GDP数据广泛被用来当作比较各国间生活水平的指标,但许多评论认为GDP过于狭隘,无法做为实际指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先前曾表示,世界各国领袖过于迷恋GDP数据,并为此一病症所苦.
自由作家John Robbins则指出,用GDP做为整体经济进步的指标,无异于"用叉子喝汤".
道理何在?在1930年代开发出来的GDP模型是计算所有商品及劳务的货币价值.只要有金钱转手,无论钱是自有的还是借来的、也不管钱花到哪儿去,GDP数字就会随之累加.举例而言,今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耗费的数十亿美元清理成本,将会计入美国GDP当中.
Robbins指出,从上述算法来看,一个为了离婚付出巨额律师费用、又同时接受多发性癌症治疗的病人,就成了美化GDP数字的推手.
中美人类发展指数不高
GDP无法衡量生活水平,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它既是全球生产基地又是第三世界国家,逾三分之一人口日生活标准不到2美元.人均GDP也不是很可靠的指标,它衡量的是均值而不是中值,在收入差距很大的国家里特别不准.
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设计了GDP模型,但他的本意不是将GDP作为衡量国家整体生活水平的指标,但是外界都这样认为.斯蒂格利茨指出这让政界人士左右为难,後者的目标是提高GDP,但选民要求的政策如社会保障以及降低环境污染等,却会使GDP下降.
斯蒂格利茨在法国总统萨科齐2008年组建的委员会担任主席.该委员会探索衡量经济繁荣程度的各种不同方式,去年提交了一份300页报告,就如何评估社会繁荣和经济产出堤出一系列建议.(委员会并未建议弃用GDP)但这些举措何时、是否以及如何实施还是未知数.
而那些不认同将GDP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人,则可以将国家排名与人类发展指数相对照,後者是联合国1990年开始沿用的,数据考虑了平均寿命、教育、人均GDP等因素.2009年中美两国的人类发展指数都不算好(今年的数据将于11月初公布),在182个国家里,美国和中国分别排在第13位和第92位,距离榜首还有一段长路.(完)
--译文审校 沈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