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虚的中国人42:儒学是最有价值也是最具欺骗性的国学
张 羿
提要:相对而言,儒学无疑是最具价值的国学。儒家伦理核心的部分,几乎与圣经中最高标准的道德不约而同。但儒学根本的缺陷正是伦理本身的缺陷。一切伦理道德都是好的,堕落的人性却可以使之化为乌有。
相对而言,儒学无疑是最具价值的国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儒学的完美无缺。儒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创始人孔子和孟子的世界观,是带有天启性质的世界观,而非象道家与佛教那样纯粹的主观臆测。
虽然儒学总体上是经世致用的伦理体系,但在世界观方面,却比道教和佛教更加接近终极真理。孔子和孟子都相信主宰之天,即有人格的神之存在,并且都相当敬畏神,孟子还经常向神祷告。
孔子和孟子敬畏的神是宇宙独一的创造者,与道教的“道”、佛教的“佛”和“神”具有本质的不同。独一的宇宙,必定只有一个创造者,否则,宇宙必定混乱至极而无法理喻。孔子和孟子能够相信有人格的神,这实为中华文明最具价值的智慧灵光,可惜,儒家的这一思想根基长期以来都被忽略。中国人重视的是孔孟的伦理道德,却撇弃了其伦理道德的根基。这正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迷途。
儒家伦理核心的部分,几乎与圣经中最高标准的道德不约而同。这无疑十分奇妙。但这是神的荣耀,而非孔子本人的荣耀。认识儒学的价值,并非叫我们自高自大,而是叫我们在神面前能有一种谦卑的姿态。
从伦理本身来说,儒家伦理非常接近真理。孔子把“仁”即爱作为其伦理的核心和最高的道德,也与圣经完全一致。没有“仁”,一切都将成为空谈。比如孝敬父母一事,孔子认为如果赡养父母而无孝敬之心,与饲养动物一样,无疑是大逆不孝。
但是,儒家伦理的价值并不能掩盖其明显的局限。比如,在“忠”、“孝”方面,儒家伦理的根本局限是把人的权威绝对化,而任何人都有错误,都不完美。
因此,儒家的“忠”、“孝”往往同时培养出怯懦的下属
因此,儒学根本的缺陷正是伦理本身的缺陷。一切伦理道德都是好的,但堕落的人性却可以使之化为乌有。儒家个人修身养性的学说遂成为最具欺骗性的学说之一。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可以借着修身养性而达到至善。
如果修身养性就可以达到至善,那么,人类的历史应该是一部单纯的历史。如果修身养性就可以达到至善,那么,我们身边的圣人将比比皆是。
儒学的根本缺陷,不是任何文化可以改变的。只有借助信仰的力量,中国人才能走出儒家伦理的泥淖。
(节选自张羿《空虚的中国人》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