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一生的“六地”


刘秀一生的“六地”
 

一、出生地

刘秀于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十二月早子夜,降生在济阳县县舍(今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县济阳镇),其父刘钦时任济阳县县令。刘秀降生时,有赤光照室,钦异焉,使卜者王长占之。长避左右曰:“此兆吉不可言”。是岁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因名光武曰秀。

二、成长地

刘秀的父亲先任济阳县县令,后调任南顿县令(今河南汝州项城一带)。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刘钦死于任上。刘钦去世后,刘秀投靠其时任萧县(今安徽萧县)县令的叔父刘良。新莽始建国二年,刘良被罢官回乡,秀随叔父良回到南阳郡蔡阳县舂陵乡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居住,经营田业为生。王莽天风六年(公元19年),刘秀去长安太学(当时最高学府)求学,拜中大夫庐江许子威为师,攻读《尚书》。次年,因资费拮据,随辍学归乡,仍田业。

刘秀从十五岁回到白水村居住到二十七岁起兵,在白水村渡过了十三年。这十三年,刘秀由少年成长为青年,经历了从皇族宗亲官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程,饱偿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最后成长为一个惊世骇俗、叱咤风云的历史伟人。

三、起兵地

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天下年连岁灾荒,寇盗蜂起。各地暴发了大规模地农民起义。是时,光武因“伯升宾客劫人”受株连而避吏新野,常贩谷米于宛,,会宛城大捕头李通。通略懂图谶(占卜),说光武“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但念其兄刘演素结天下雄俊,必举大事,遂于定谋,乃市兵驽。十月,与李通及从第李轶等起于宛,光武时年二十七岁。

十一月,光武将宾客还舂陵,与刘演会众起兵,义军共万余人,号“舂陵军”。刘演自封“柱天都部”(总司令),又封李通、刘秀李轶、吴汉、冯异、刘稷等为大将军,打出的旗,帜是:复高祖大业,定万世之秋。”这就是著名的“舂陵起兵”。

四、登基地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刘秀获准以破掳将军行大司马之职,奉命前往河北宣抚,取得了主持河北战局的主动权,从此挣脱了牢笼,获得了独立发展的机会。

在河北,刘秀实行怀柔政策,平反冤狱,遣散牢中关押的无辜平民,废除王莽苛政,恢复西汉时的官职名号,所到之处,受到地方官员和百姓的拥护,势力发展很快,军队已扩展到十万之众,为了进一步站稳脚跟,稳定局势,他们攻克了邯郸,相继收复了许多郡县;诛杀王郎,剿灭了一些企图阻碍发展的地方势力;收编铜马,削平了一些派系力量,使河北一带暂时处于平稳。更始二年秋(公元24年)护军督尉朱佑,大将军耿龠,先后劝刘秀称帝,被刘秀拒绝了。更始三年(公元25年)大将军马武利用大军休整时,进帐劝刘秀称帝,又被刘秀拒绝了。四月大军行至中山(今河北真定县)时,诸将再一次进劝刘秀称帝,再次遭到拒绝。众将不解其意,原来刘秀认为时机不成熟,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众人的劝谏。后来,这件事传到了远在京城的刘秀的同学强华耳里,强华专程从京城赶到河北,并献上了神秘的《赤优符》,符上的预言是:“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火是汉运的标志,意思是刘秀称帝是上苍之意。于是众将复奏曰:“受命之际,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若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刘秀见众将领再三恳请,也感到天命难违,认为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了,遂命有司(官吏)设坛于高南(今河北柏乡县境内)千秋亭五成陌。更始三年六月己未,登基称帝,改元建武,谥号光武。

五、驾崩地

刘秀在高南称帝后,于更始三年冬十月葵丑,车驾入洛阳(故城在今洛阳的城东大约十五公里,白马寺附近),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洛阳,是为东汉。从此,开创了汉王朝的历史新篇章。

定都洛阳后,面对饱受战难之苦的贫民们于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满目疮痍,战事纷起,地方势力割据的局面,刘秀忧心如焚,他痛下决心,拔乱反正,稳定政局,尽快把穷苦百姓从王莽苛政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他不循旧规,大胆改革,九下诏书,释放官私奴婢;精兵减政,裁减四百余郡县;安抚边境,缓和民族矛盾;轻薄赋,实行三十税一;改革吏治,限制三公特权;礼贤下士,和衷二十八宿;君臣齐心,历行薄仪廉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改革和治国方略,使东汉王朝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延续十二代近二百年,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史称“光武中兴”。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说:“允冠百王,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资治通鉴》卷6),因此,他被称为匡扶汉室的的中兴英主,也被推崇为我国历史是的“十大明君”之一。

由于长期的征战和劳累,积劳成疾,于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帝驾崩于洛阳南宫前殿,年六十二岁,在位三十三年,庙号世祖。

遗诏曰:“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六、安葬地

刘秀驾崩后,太子刘庄继位,称明帝。三月丁卯,葬刘秀于原陵,又称“刘秀坟”,在今河南省孟津县北约十五公里,黄河故道上。(北距黄河约一公里)

刘秀坟为什么建在黄河边上,至今仍然是个谜。在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

刘秀在位时,曾考虑过如何安排自己的后事,原打算在北邙山顶上建造陵寝,但一直没对儿子说,原来刘秀的儿子刘庄(太子)是个犟筋,老百姓都叫“拗毛儿”(唱反调的意思),刘秀叫他往东,他偏往西,刘秀叫他打狗,他偏撵鸡,总是与刘秀唱反调。刘秀心想,我如果对他说在邙山顶上建陵寝,待百年后,他的“拗毛儿”劲犯了,把我葬在黄河滩里怎么办。所以,建陵的事一直拖着没办。

刘秀在位,一心想着治理天下,终年劳顿,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临终前,太子刘庄哭问此事。此时刘秀神志尚清,稍加思虑,便说:”父皇我命中缺水,当我升天之后,你就把我葬在黄河之中,以尽孝道。”

刘秀是正话反说,未曾想,他那从未听过自己一句话的儿子,这会儿反倒唯命是从,脱口说道:“父皇的后事,皇儿我一定按你的遗愿办。”刘秀闻听,犹如晴天闷雷。他紧锁双眉,追悔莫及,但怎奈君无戏言,泼水难收,长叹一声便咽驾了,刘庄不解其意。

刘秀驾崩后,“拗毛儿”登基坐了龙廷。细细回想,父皇在世,忙于国事,无暇顾及自己,我身为太子,不仅不为父皇分忧,反而说话办事常与父皇唱反调,打别扭,让父皇伤心。想到这儿,甚觉不安和内疚。父皇临终的遗愿,我一定要办好,以慰父皇的在天之灵。随率文武百官到黄河边为父皇选陵,面对滔滔黄水犯起难来,这汹涌的黄河之中如何建得陵寝。于是双膝跪地,祷告上苍:”苍天啊苍天,我刘庄从未听过父皇一句话,今日谨遵父愿建陵于黄河之中,可你奔腾咆哮,波浪滔天,我如何建得陵寝,怎对待得起仙逝的父皇,难道你就不能改改道。”

那黄河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刘庄悲痛交加,失声痛哭,哭得迷迷糊糊,他突然抓住一个大臣的衣领领问:“你说这黄河能不能改道?”那大臣老实在地说:“不可能。”他十分恼怒,命随身武士将其斩首。就这样一连杀了八个大臣。轮到第九个时,那大臣心想,横竖都是死,不如说“能改道”,以随便其愿。谁料想,话音刚落,那黄河便象一条巨龙似的向北滚动,山摇地颤,其声如雷。转眼功夫河床上出现了一片平地,刘庄跪拜天神,感谢天恩。随命工匠在此建陵,安葬了刘秀。从此黄河就改了道。

原陵,占地四万二千平方米。《东观汉纪》载:“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四月营造原陵于临平南亭。”陵园南倚邙山,北临黄河,呈长方形。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土圆丘,高20米,周长497米。墓冢前竖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2)巨碑一通,上书:“汉世祖中兴光武皇帝陵”。甬道直达山门,两侧碑碣林立,是历代封建王朝遣使御祭的祝文记录。园内尚存隋唐时期栽植的古柏1438株,拨天通地,郁郁葱葱,甚为壮观,堪称一奇。陵园右侧,建光武祠一座,祠左前方立宋、元、明、民国时期碑四通,分别记录着原陵的沿革和重修祠庙的历史。

建国后,国家对这一历史遗迹极为关注,多次拨专款进行修葺,1962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