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财随笔(七)-关于短期考核制度


   2010年11月16日 周二

 

 

和来自南方某高校的张博士闲聊, 他谈及有一著名经济学院欲聘其当教师,条件是每年都要发表若干论文,他现在还是决定拒绝此一聘任。


现代文化,哈耶克看来,是一种“雇员文化”。管理者普遍有一种“工程师心态”,把既定的制度看成是“机器”,所以,管理者采用管理机器的方式管理人。高校的短期考评制度就是如此,如果照这样的制度,梁漱溟,熊十力等人根本不可能进入北大或留在北大。当然,管理者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会变成机械化的“木偶人”,所以,中国的很多高校是木偶管木偶,如果有人进入了这个体制,对不起,先变成木偶再说。所以,张某在北大的所谓“改革”,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其根本在于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狂妄自负——把经济系统看做是机械系统,然后认为一切系统均为经济系统,这是何其简单而愚蠢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下,谈critical thinking皆为妄谈。不实行短期考核的高校,尽管有懒散疏放之弊,但是学问思想,克实皆生长于此表面上的懒散疏放中,此时的大学,由于摆脱了名缰利锁的牵系,给人以精神净土之感,这种感觉,融成对于学术共同体的亲近之情,1949之前的清华北大,即是如此。现在很多人怀念八十年代的北大,原因也是如此。余生也晚,衷心祝愿北大能恢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然后能尽量恢复到解放前的水平,后者要求太高,或者难于达到,尽量做到前者,也许能令这所百年老校,重新获得国人的敬重。其实,要做到此点,也没有那么难,原则就是“以不管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