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的痛苦与深刻不仅在于其过程需要有否定自己和敢于面对沉默的勇气,更在于在经过了凤凰涅磐之后,能否从反躬自省中实现新生。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市场从来都不相信眼泪。同许多企业的发展历史非常相似,1993年过后,章光101在经过了极度辉煌的几年之后,也逐渐走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市场销售严重滑坡。这种沉寂一直持续到1995年。然而,对这一沉默过程的态度也决定着101自此之后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 沉默岁月里的反思
一、合资公司解体,101遭受重创
1994年下半年,101经受了一场大伤元气的失败——与新加坡合资的“101制药有限公司”因种种原因宣布解体。这项合作失败的代价是净损失5000万元人民币。
(一)总统套房里的神秘客人
说起101和外商的此次合作,纯属机缘巧合。
1992年10月,北京四星级赛特饭店的总统套房里,住进了一位年轻的客人。他既非商人,也不像旅游者,进进出出总戴一顶帽子,令客房服务员感到纳闷。
其实,这位年轻人叫威廉·利姆(Willam Lim),19岁,华裔印度尼西亚籍人,是一位新加坡富商之子。他就读于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此次在亲友的陪同下飞抵北京,目的只有一个——治疗脱发。此前,威廉曾先后接受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医生治疗,但均未见效。后来,他的父母得知中国有种101对治疗脱发有奇效,便派人陪威廉到北京接受治疗,全家人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赵章光身上。
赵章光听说后,便在101总厂国际部抽空接待了威廉。威廉告诉赵章光:自从离家到美国念书,便时常感到孤独,难以适应环境,睡眠少,饮食也不习惯,精神高度紧张。前年5月,发现自己的头发开始一片片脱落,而且越来越厉害。我找到美国医院,寻求治疗,他们用西药给我内服外涂和注射,用了Cortisome minoxidil等西药,但依然挡不住脱发。
赵章光平静地听完威廉的叙述,请他摘去帽子,仔细观察其头皮状况,然后在病历上写道:“病史:由90年5月间开始发现头发呈片状脱落,发展成大片脱落,皮肤发白、光秃,偶痒,不脱皮……夜寐不安,情绪低沉。检查:头发已脱落1/3,头皮发亮,其间散存少许毳毛,残存之毛稍触动即脱落(发根全部松动)。脉象:缓弱无力……”
面对患者及其亲属,赵章光一诺千金:“用101可以使你的头发再生,希望你能积极配合!”他确定了治疗方案:滋补发根为主,并营养毛囊细胞,同时滋补肝肾,养血生发。
他首先给威廉外涂了足量的101B,患者立即感觉头皮发热,持续一个小时,随即感觉头皮轻松舒适。当天下午赵章光又嘱咐助手为其涂抹101生发精。
不出两天,正处于全秃进行期的威廉发现,头发脱落现象被101控制住了。几天之后,威廉忽感头皮有些微痛,赵章光决定改用101D发宝外涂,并对头皮进行轻度按摩,使毛囊得到更好的吸收。约10分钟后,头皮疼痛症状减轻。
胸有成竹的赵章光嘱咐医疗助手:一定要按时有规律地涂抹101,每次外涂时一定要给足剂量。他同时对威廉说:“饮食要清谈一些,少吃油腻、辛辣食物,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舒畅。”
大约一个月之后,威廉欣喜地发现:头上生出齐崭崭的新发!他兴奋地打电话告诉新加坡的亲友,告诉每一个认识他的人:“西医做不到的事情,中医做到了!”
后来,他在接受“美国知音”、《华盛顿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赵章光先生发明的章光101,是名副其实的国际金奖产品,它的生发功效令人称奇——我的亲身经历,足以说明这点!”
威廉离开北京前夕,郑重地用英文写下一封感谢信:
我叫威廉·利姆,是一个印尼华侨,现就读于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2年前,我的头发突然脱落一块,去医院经医生检查为斑秃,经外涂、注射及内服西药均难以奏效,只能听天由命。那时,我非常沮丧,头发脱落得也越来越多。
后来,我的一个亲戚(他是个医生)让我试试中国的“章光101毛发再生精”,我立刻乘飞机到北京,得到了赵章光先生的亲自治疗。两天以内,我的头发便停止脱落,15天内开始长头发。由于赵章光先生发明的101的神奇功效,及我个人坚持用药,仅在一个半月内,脱落部分的头发基本恢复,而且比过去浓密。我很难用语言表达对赵先生的感激之情,以及101给我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
我非常感谢赵章光先生,只想借这封信表达我的谢意。我也真诚祝愿那些像我一样不幸的脱发患者,借助101来恢复他们的秀发。
(二)筹建合资公司
谁也没有料到,威廉的脱发再生,竟使他那远隔重洋的父母大为感动。威廉的父亲林老板(中文姓氏)在新加坡是富甲一方的商界名流,因为儿子的原因,他对101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对101的功效深信不疑。经过慎重考虑,他派出业务代表专程飞赴中国考察投资环境,与赵章光探讨合作的可能性。
一番商谈,正中赵章光下怀。
原来,1993年初,赵章光在浙江兼并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药厂,命名为“华星制药公司”。从兼并之初,赵章光就想结合101和药厂的实际,使企业向制药方向发展,但苦于一直没有富余的资金支持制药公司的发展。恰在这时,新加坡的林老板主动提出合作意向,这无异于雪中送炭,赵章光又何乐而不为呢?
1993年底,经过考察和磋商,林老板决定投资500万美金与赵章光合资建厂。双方约定:中方以华星制药公司现有固定资产和技术折算500万美金入股,合资公司名称定为“101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由外方公司——佳通国际(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的美籍华人罗其华出任。公司的宗旨和目标是: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管理,借助资金和技术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并利用新方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和信息渠道,进一步扩展国内外市场,扩大出口创汇。
(三)外方公司做了一锅西式夹生饭
合作开始后,外方请来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多是美国的博士,20多位管理人员更是出类拔萃、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企业管理上和制度建立上,外方完全采用极富现代气息的美式管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一整套的管理制度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相当先进的。
然而,外方却忽略了一点,这是在中国办企业,而非在美国。希望借助先进的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的发展,初衷是好的,但这套制度脱离了中国传统企业的现状——人员素质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约束部分人的标准难以适用于所有的中国员工。由于这套制度在企业内没有根植于企业现状的土壤,因而在运行中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潜在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
就这样,一个人才济济、拥有知名品牌、投资1000万美元的合资企业仅维持了8个月便宣告流产,双方不欢而散,一场轰轰烈烈、备受政府部门瞩目的合资热潮瞬间偃旗息鼓。
这次合作的失败对101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近1亿元人民币。这种结局是合作双方谁也没有料到的。新加坡一方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好的产品,这么多经验丰富的杰出管理人员,怎会无端落败?
其实,合作失败,最心痛的还是赵章光。101是他一手抚育起来的,从蹒跚学步到阔步前进,他几乎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因而对于101,他一直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备至,也一直有种根深蒂固的深情。而今,合作失败,101因为遭受空前打击而陷入僵局,这种局面是赵章光不曾预料到的。这时,许多好心人登门劝说赵章光收拾残局,回家安享晚年。可赵章光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沮丧颓废,而是细细反思合作一年来失败的点点滴滴。
痛定思痛,他慢慢悟出了失败的关键性原因。后来,他将这次失败的原因做了这样的总结:办企业就如同煮饭。米好,水适量,火候到家,做出的饭才好吃,哪一点差了都不行,这是物质条件。最重要的是炊事员,他要能够掌握火候,洗好米,添上适量的水才能做好饭,正如古代哲人老子所说的“治大国犹如煮小鲜”。这次合作,尽管对方的管理人员都是高学历的优秀人才,但他们是做西餐的,不会烧中国的米饭。在不适应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在中国做出了一锅西式夹生饭,失败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