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揽储”的根本原因在于放贷过猛


    中国经济网11月25日讯(记者华青剑)10月份储蓄大搬家,银行准备金率的再次上调,银行可用资金更是"捉襟见肘",银行更感"差钱"的压力。不少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开始"揽储",这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最近有媒体报道称,银行揽储大战更甚往年。就银行揽储问题,中国经济网记者今日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郭田勇主任。

    郭田勇称,银行揽储的行为,不能把责任推到央行身上,不能简单的认为银行揽储与央行连续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关,要综合来看。负利率的资金环境,使得10月份居民储蓄存款"搬家",存款不具有吸引力,因此银行也要进行揽储。

    郭田勇认为,银行缺钱的根本原因是银行本身放贷过猛,银行信贷增长过快,把钱都给放光了,银行当然就没有钱了。银行放贷才能盈利,银行不能只强调自己的微观利益,微观利益应当主动服从宏观经济的需要。郭田勇表示,信贷慢下来,银行就不用去揽储了。

    中国经济网记者提到,农行刚上市,其他三大行也完成了配股,这样看来,目前四大行银行可以说不缺钱。郭田勇认为,哪个行都不能说不缺钱,银行一方面要为未来的发展备足粮草,因为未来还是要放贷的;另外一方面,有可能为预期未来央行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做准备。因此揽储无论是大小行,都是对本身发展有利的事。

    明年新增信贷规模备受市场关注。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据权威人士表示,明年新增信贷规模约6.5万亿元左右。据报道,今年1-11月,新增信贷可能会突破7.5万亿元的目标。新增信贷明年比今年少一万亿。郭田勇认为,如果贷款额度真能够压下来,银行揽储压力会小。但是,明年贷款额度也没有定,如果是以存定贷,将会推动银行年底再去揽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