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民”的市长,民众咋没给面子?


“亲民”的市长,民众咋没给面子?

11月4日以来,一则主题为“安徽池州强拆,市长遭村民暴打”的帖子在网络社区广为流传。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当地宣传部门指网帖有夸大之处,但市长座车被堵路村民掀翻确有其事,导火索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征迁风波。围绕征迁问题的政策博弈和利益竞合,池州这座长期欠发达的皖江城市,成为全国性的征迁困局的一个“缩影”…(24日东方早报)
http://www.ncxwywh.cn/html/81-3/3598.htm
这样的场面,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古人的警世名言: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笔者无意幸灾乐祸,耸人听闻,更非唯恐天下不乱,煽动过激行为,只是内心感到费解:为什么非得等到把市长的座驾掀翻了,矛盾激化了,才按照政策法规兑现对拆迁户的补偿?征地、拆迁工作依法进行,该补偿的补偿,该补偿多少就补偿多少,一切都实行公开透明的阳光操作,还会有这么多麻烦吗?
反观其他地方发生的不少因征地、拆迁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同样不难发现,每每发生阻路、打砸等过激行动或者自焚、伤人等严重后果后,尽管相关带头“闹事”者往往都会被绳之以法,不过没按规定补偿、没按程序强拆的内幕也披露出来,并且很快得到“纠正”。地方政府、开发商如果严格按规矩办事,一些矛盾乃至恶性事件完全可以避免。
某些官员或许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比如降低建设成本,或者为老百姓未来的生活安置着想,如果是前者,自然毫无道理,执政为民,就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民众利益,而不应与民争利;倘若是后者,同样不靠谱,既是好心办好事,为什么不征求民众意愿,让民众自己选择。民众应该得到的补偿款,其中大部分让开发商“代办”养老保险?恐怕只有三岁小孩才会相信。
一起又一起强拆纠纷表明,很多情况下,并非是群众无理取闹,要当“钉子户”,也不是他们漫天要价,“要挟”、“敲诈”政府,而恰恰是该给足的没有给足,应有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尊重、满足和维护,把他们逼上了绝路。类似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还会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那就是即使你全部按照规定补足了,民众也会习惯性地不信任,这就是官方在老百姓心里已经失去了信用。
有个细节比较耐人寻味:方西屏市长经常在基层、民间走动,连他的座骑牌号群众都很熟悉,可见给大家留下的是亲民形象。也许正因为如此,强拆遭遇阻力后,方市长才信心十足地亲往现场调处,以为民众会卖给他这个面子,谁能想到大家并不买账,反而愤怒地将车给掀了?显然,亲民不是下去走走、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关键要看有没有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是不是真正替群众着想,为群众谋利。
池州强拆事件无疑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地方政府官员不依法行政,漠视群众利益,恣意与民争利的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收敛,长此以往,损害的不只是官员的威信、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而且是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眼前看似乎可以节约征地拆迁、开发建设的经济成本,实质上却大大增加了政治成本,加大了执政风险,是一种短视执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