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历来崇尚文治武功。在文的一方面,人们景仰孔丘孔老二,在武的一方面,人们景仰的是忠勇仗义的三国关二爷、关云长。古语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以治国,武以安邦,缺一不可!这便出现官方信仰。并设立文庙和武庙。文庙又称孔庙,武庙多指关帝庙(唐时开始立姜尚为武圣,故官方设立的武庙里,姜尚是受祭的神主,称为武成王庙。一直延续到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认为姜尚助“武王伐纣”,有“犯上作乱”之嫌疑,故下诏取消武成王祭祀武圣地位后世遂为关公取代。)。武庙建筑多用绿琉璃瓦,和黄琉璃瓦加红墙的文庙相映成趣。相比之下,武庙更少些帝王之气,而近商业和民间氛围。在历史长河中文庙多为官修,武庙多为民间所建。同文庙相比,武庙规模较小。但从总量来看,关帝庙要远远多于文庙。
武庙悼云长
作于寒露
汉寿亭侯威信高,红脸绿袍偃月刀。
旌甲旗鼓战蚩尤,过五斩六一路飚。
长锋赤骥走单骑,华容道上义放曹。
鼎足相吞势未分,谁能倾盖得将军?
夜读春秋毗沙门,天下英雄有使君。
沦陷荆州陆逊孬,退保麦城殁当阳。
彪炳日月华夏魂,稳坐武庙正中堂。
时期 |
朝代—年代 |
地点 |
事件 |
汉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 |
当阳 |
关羽率兵北伐,威震华夏。孙权偷袭荆州,关羽退保麦城,兵败被擒,当阳被杀。 |
景耀三年(260年) |
成都 |
秋九月,蜀汉追谥故前将军关羽曰壮缪侯。 |
|
南北朝 |
梁天保六年(555年) |
荆州 |
司徒陆法和、仪同宋蒨等率其部下以郢州城内附,与北齐抗衡。时「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终获全胜。疑所祷祀之神,即为关羽。 |
隋 |
开皇十二年(592年) |
当阳 |
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往荆楚传法,创建玉泉寺。后世以关羽皈依佛法事,即附 |
唐 |
仪凤年间(676-679年) |
当阳 |
禅宗北派六祖神秀依附玉泉寺创建度门寺,后世以关羽为护佛伽蓝事,即附 |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
洛阳 |
《关楚征墓志》载:「昔三国时,蜀有名将曰羽,即公之族系。曾祖元敏,祖玄信,父思浑,并代推雄望,蔚为领袖。公讳楚征,陇西成纪人也。幼而孝闻,长乃特达。喜慢不色,穷通适时。」此为已知最早托为关羽后人的记述。 |
|
天宝元年(742年) |
新疆安西 |
佛教记述:大石、康五国围城, |
|
建中三年(782年) |
长安 |
礼仪使颜真卿奏请武成王配祀增加关羽等,共64人。 |
|
贞元二年(786年) |
长安 |
刑部尚书关播奏请裁撤配祀之「异时名将」。「自是唯享武成王及留侯,而诸将不复祭矣。 |
|
贞元十八年(802年) |
当阳 |
董侹撰《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为现存关羽成神之最早记载。 |
|
五代 |
后唐明宗年间(926-936年) |
洛阳 |
《(后)晋故陇西郡夫人关氏墓志铭并序》称唐明宗皇妃之母关氏为「蜀将镇国大将军、荆州都督(关)羽之后也」。 |
宋 |
建隆元年(960年) |
汴梁 |
太祖「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诏「取功业始终无瑕者」。陪祀晋升灌婴等23将,黜退关羽等22将。 |
建隆三年(962年) |
汴梁 |
诏给包括蜀昭烈帝、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历代「功臣、烈士」各置守冢三户。 |
|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 |
解州 |
始建关羽祠庙于其故里。 |
|
庆历三年(1043年) |
汴梁 |
用范仲淹议,武成王庙「自张良、管仲而下依旧配享,不用建隆升降之次。」关羽等将复入配祀。 |
|
皇佑五年(1053年) |
广西邕州 |
元丰碑刻记述:「皇佑中,侬贼陷邕州,祷是庙,妄求福助,掷杯不应,怒而焚之。狄丞相破智高,乞再完。仁宗赐额,以旌灵贶。」 |
|
至和二年(1055年) |
桂林 |
释义缘在龙隐岩题刻石壁,称「智者大师,擎天得胜关将军,檀越关三郎」。此为今存最早关羽崇拜的摩崖碑刻。 |
|
嘉佑末年(1061-1063) |
陕西凤翔 |
苏轼任凤翔签判,与时任监府诸军之王彭结识交往,始闻「说三分」事。北宋「说三分」风习至迟在此前已开始。 |
|
熙宁九年(1076年) |
广西荔浦 |
元丰碑刻述:西夏前线将领郭逵率领的威胜军神虎第七军南下征交趾时,曾参拜关庙,发军誓祈神护佑。后果在遭遇战中觉有「阴兵助战」,遂得大捷。 |
|
元丰三年(1080年) |
山西沁县 |
西夏前线将领,知威胜军王文郁率威胜军神虎第七指挥及宣毅第二十五指挥官兵集体捐资,于原驻地新建蜀荡寇将军(汉寿亭)关侯庙,报答神贶,并立碑纪念。此为现存以关羽替代毗沙门天王成为军队「助战神灵」的最早记载。 |
|
元丰四年(1081年) |
当阳 |
玉泉寺住持承皓鼎新寺院,张商英撰《重建关将军庙记》,重申佛教「关羽显圣」,皈依佛门传说。 |
|
绍圣二年(1095年)五月 |
当阳 |
赐当阳关羽祠庙额「显烈」。 |
|
元符元年至三年(1098-1100年) |
解州 |
盐池溃堤遇水,基本停产。 |
|
崇宁元年(1102年) |
解州 |
盐池经过整修,开始恢复生产。二月封关羽为忠惠公。此为后世加封关羽新爵之开始,亦为「关公战蚩尤」神话的由来。 |
|
崇宁四年(1105年) |
汴梁 |
五月,赐信州龙虎山道士张继元号虚静先生。六月解池修复,全面恢复生产。 |
|
大观二年(1108年) |
汴梁 |
加封关羽为武安王。 |
|
政和七年(1117年) |
山西闻喜 |
地方治安官员募修关羽祠,撰《新修武安王庙记》。此为后世治安官员崇祀关羽之开始。 |
|
宣和五年(1123年)正月 |
汴梁 |
礼部奏请,敕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从祀武成王庙。 |
|
宋、西夏、金、蒙古 |
宋建炎二年(1128年) |
洛阳 |
京西路关羽祠有张贴《劝勇文》者,以「五可杀」鼓励齐心协力抗击金兵。提点京西北路谢贶「得而上之,诏兵部镂版散示诸路。」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诰词云:「肆摧奸宄之锋,大救黎元之溺。」此为视关羽为宁死不屈,抵抗外侮象征之始。 |
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 |
临安 |
在西溪法华山建义勇武安王庙。此为江南三吴地区兴建关羽祠庙之始。 |
|
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 |
山西平遥 |
慈相寺住持新建关羽庙于法堂东庑,言「今兹天下伽蓝奉此者为护法之神。」郝瑛撰《慈相寺关帝庙记》。此为金国奉祀关羽现存之最早记载。 |
|
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 |
解州 |
下封村柳园社乡人王兴为关羽修建家庙,有《汉关大王祖宅塔记》存世。井上建有瘗塔,塔铭且言:关羽「于灵帝光和二年己未,愤以嫉邪,杀豪伯而奔。圣父母显忠,遂赴舍井而身殁。」此为现存民间为关羽事 |
|
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 |
甘肃巩昌 |
相传「西兵潜寇,城几不守,乃五月二十有三日,见若武安状者,率兵由此山出,贼骇异退走。」随即在万寿山建庙,府帅世代祀之。此为金军犹自沿袭宋军风习,以关羽崇拜对抗西夏毗沙门天王崇拜之记载。 |
|
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 |
当阳 |
因「疫疠不作,饥馑不臻,盗贼屏息,田里举安」,特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此为宋代对于历代功臣烈士之最高封爵,亦为现存以关羽为祈雨神祇的最初记载。 |
|
金明昌年间(1190-1195年) |
|
开州(濮阳)、固安等地建立关庙。 |
|
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 |
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 |
成吉思汗率大军攻破西夏黑水城,直逼国都。黑水城守将于城破之前将佛经图籍等藏入佛塔。其中包括金人版刻之《义勇武安王位》关羽神像。 |
|
蒙古海迷失后元年(1249年) |
河北清苑 |
张柔建顺天府城,设关庙,郝经为撰《重建武安王庙记》。此为现存蒙古政权建立关庙之最初记载。其中言及「夏 |
|
元 |
中统四年(1262年) |
河南汲县 |
王恽撰《重修义勇武安王祠记》。 |
至元六年(1269年) |
徐州 |
州牧董恩建吕梁洪庙,以祀汉寿亭侯关羽、唐鄂国公尉迟敬德,以二公于徐州皆有遗 |
|
至元七年(1270年) |
大都 |
八思巴设藏传密宗「镇伏邪魔获安国 |
|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
辽宁辽阳 |
建立关庙。此为东北地区设庙之始。 |
|
大德至至大年间 (1297-1308) |
当阳 |
儒士胡琦编纂《关王事 |
|
至大元年(1308年) |
当阳 |
玉泉寺住持钟山复新庙宇,发现关羽祠地基。延佑元年(1314年)完成复建,毛德撰《新建武安王殿记》记事。 |
|
皇庆二年(1313年) |
徐州 |
赵孟俯撰《关、尉神祠碑铭》,以「二公生为大将,殁而为神,其急人之患难,夫岂愆于素志」为由,奉为漕运护佑神。 |
|
至治年间(1321-1323年) |
福建建安 |
虞氏刊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刊印。此为现存最早的三国平话话本。 |
|
泰定乙丑(1325年) |
大都 |
帝、后出资复新西四北羊角市关庙,吴律撰《汉义勇武安王祠记》记其事。 |
|
天历元年(1329年) |
大都 |
加封汉关羽为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遣使祀其庙。 |
|
至顺二年(1331年) |
大都 |
封(关羽)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招讨使,兼提调诸宫神 |
|
|
元代 |
云南大理 |
据天启《滇志》记载:「大理府关王庙,在府治西南,元时建。」此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兴建关庙之始。 |
明 |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
南京 |
以蜀汉原谥建关羽祠于鸡鸣山,列入祀典。 |
建文年间(1399-1402年) |
浙江宁海 |
方孝孺撰《关王庙碑》。 |
|
宣德年间(1426-1435年) |
北京 |
宫廷画家商喜绘制巨幅《关羽擒将图》。 |
|
成化十三年(1477年) |
北京 |
奉敕建庙宛平县之东,祭以 |
|
嘉靖元年(1522年) |
不详 |
修髯子序系年于此,一般认为现存罗贯中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此年刊印。 |
|
嘉靖十年(1531年) |
北京 |
以出生地锺祥升为应天府,荆门、沔阳等三个府州归入承天府辖治。当阳原属荆门,亦并入承天府治下。敕建正阳门小关庙,厘定关羽为南方神,为帝系转南,护佑帝祚之保护神。 |
|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前后 |
江浙闽广 |
江浙闽广屡遭「倭乱」,士民竞以关羽为护境保民之神,争传显灵助阵之事,纷纷修建关庙,以为一方护佑。此为关羽祠庙深入各地乡里之始。关羽护佑科第士子的传说,也于此时最早在江南士人的笔记碑刻中开始流传。 |
|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
江陵 |
《关王忠义经》杨博序系年。嘉靖近侍黄锦、陆炳捐资复新当阳关羽墓寝。 |
|
万历十八年(1590年) |
淮安高家堰 |
潘季驯治漕河,「以神显灵高堰,诏加尊号,颁衮冕,赐庙额曰『显佑』,封『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此为封关羽帝号之始。从此大运河沿途竞相建立关庙,以祈保人流物转之平安。此为后世关羽司职财神之重要缘由。 |
|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 |
北京 |
孙丕扬主吏部,转效正阳门关帝签,以掣签方式决定官员铨选。此为后世官员举子及行商坐贾竞相掣取正阳门关帝签之开始。 |
|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
北京 |
以「梦感圣母中夜传诏」,敕封天下关庙之神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 |
|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
辽宁新宾县 |
努尔哈赤谋立后金,在此建都,并修建七大庙。赫图阿拉城内城南门里路北偏西之关帝庙,即为其中之一。 |
|
清 |
天命十年(1625年,即天启五年) |
辽阳 |
民国《奉天府志》:西八里庄关帝庙,清太祖征明至此,村人逃避。有苏姓者诡称庙祝,求保护,乃以版亲题数语,末书「天命乙丑年题」,以是得无恙。洎定都沈阳,追悼阵亡将士,召苏诵经,赐道袍象笏。 |
崇德八年(1643年) |
盛京 |
以沈阳为京城,敕建关庙,赐额「义高千古」。 |
|
顺治年间(1644-1661年) |
吉林宁古塔 |
被罪流放之汉人记述:「满初人不知有佛,诵经则群伺而听,始而笑之,近则习而合掌,以拱立矣……不祀神,惟知关帝,亦无庙,近乃作一土龛。」 |
|
(南明)永历二十二年( 1667年) |
台南 |
建立关帝庙,明宁靖王亲书「古今一人」匾悬于庙内。 |
|
雍正三年(1725年) |
北京 |
颁诏比隆孔子仪典,「追封关帝三代俱为公爵,牌位止书追封爵号,不著名氏。于京师白马关帝庙后殿供奉,遣官告祭。其山西解州、河南洛阳县冢庙,并各省府州县择庙宇之大者,置主供奉后殿,春秋二次致祭。」又颁令各省府州县「择庙宇之大者,置(关帝之)主供奉后殿」。此为关羽列入符合儒家规范之国家祭祀主神的开始。 |
|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
北京 |
颁诏「所有《(三国)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第本传相沿已久,民间所行必广,虑难以更易。着武英殿将此旨刊载传本。用垂久远。其官版及内府陈设书籍,并着改刊,此旨一体增入。」 |
|
咸丰四年(1854年) |
北京 |
颁诏更定关庙祭礼,「(原)跪拜礼节,仅行二跪六叩,虽是照中祀例,然满洲旧俗于祭神时俱行九叩礼,嗣后亲诣致祭,亦朱定为三跪九叩礼,用申俨恪之诚。」此与祭孔规格全然相同。 |
|
民国 |
民国三年(1914年) |
北京 |
大总统袁世凯颁令:「允陆海军部之请,特将关帝及岳王合祀武庙。凡有军人宣誓的大典,均在武庙行礼。」 |
民国十七年(1928年) |
南京 |
废除关岳庙祀。 |
|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
北京 |
日伪「华北临时政府」颁令恢复「武庙」祭祀,声言「民国合祀关、岳,未定武庙之称,但为将士忠烈之型,而非兵家韬钤之祖。」故仍以姜尚为武成王,以「汉关羽」为陪祀十二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