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国考古学会第13次年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谈到备受争议的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考古发掘时表示,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拿与“曹操墓”无关的东西炒作,网络上甚至诬蔑考古与盗墓没两样。童明康认为,正是媒体浮躁的报道,使得“某些情绪渗透到对安阳曹操高陵考古的看法中”。(综合新华网、《武汉晚报》报道)
从去年年底到于今,曹操墓考古风波迭起。这中间固然有风光无限,但更多的是骂声一片。一次本该严肃的考古行为,何以演变成了一场口舌之争?有着“科学、严谨、求真、务实学风”(童明康语)的考古界,何以俨然成了一个秀场?板子似乎不应该打到媒体身上。国家文物局官员如此强调媒体的炒作,不谈地方政府推手,不免令人失望,也并不能客观反映这一个公共事件的实质。
让我们简单追溯一下曹操墓风波的发生和发展。2009年底,河南方面匆匆忙忙进京发布发现曹操墓的重大成果。在遭遇媒体普遍的质疑后,河南考古专家又以不容置疑的态度认定西高穴东汉大墓就是曹操墓,且不吝自我肯定:“这种认定是科学、严谨的。”其后,就是当地有关旅游开发的宏大设想,以及曹操墓入选2009年考古十大发现的新闻。再往后,则是所谓的“百余名专家称曹操墓是真,发掘过程符合考古规程”等等,越来越像一场闹剧了。
从中可以看出,曹操墓考古之所以屡起风波,根源并不在于媒体无中生有,胡乱炒作,而恰恰是一些考古专家在缺乏铁证的情况下,顺应地方政府的需要,“大胆假设”,试图通过行政力量来做强行认定,强迫公众认可。甚至搞“人海战术”,拉来百余名专家以壮声势。这样的做法早已经偏离了考古科学的正途,而沦落为地方旅游经济的一根棍子。其遭遇猛烈抨击,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风波的高潮都是学界和地方政府联手推动的,媒体不过是如实报道罢了。如果河南方面的考古专家完全按照规程办事,少一些哗众取宠之心,多一些实事求是之意,则很多不必要的口水都可以避免。童明康副局长强调“考古工作者要秉承老一辈考古学家孜孜以求,一丝不苟的学术风气”,远的不说,就以同在安阳的殷墟考古而言,那才是真正的样板工作。像李济那一代考古人的风范,如今真的是很难企及了。
当然,也正如童明康所言,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历史转型期,充斥着一些浮躁、功利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考古学界。但是,无论如何功利、如何浮躁、如何经世济用,学问还是应该有底线意识。为学不做媚时语、媚世语,不然,可真的是不堪了。不独影响单一的考古成果,而且还会连带着影响整个学界的声誉。尽管公众都知道安阳曹操墓考古可能并不能代表中国考古界的真实水平,但其负面影响却是中国考古界不可承受之重。
至于媒体,当然更不可能承载起如此沉重的规范考古学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