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悄悄开启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魔盒》一帖(以下简称《高铁》)称,“中科院西安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张拾迈教授”研究得出“中国的地质不适合建高铁”的结论。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因此文影响过大,还专门发声明澄清并无这么一名教授。记者调查发现,这是一篇“钓鱼文”。“钓鱼”是一种网络恶作剧行为,目的是嘲笑和打击那些看文章不仔细的网民。不仅作者有意识地埋下陷阱,还有“钓鱼党”有组织地加以传播。
“钓鱼党”加以传播
《高铁》用了大量很“理科”的语言,比如,“夏尔谢夫力”(号称由俄国铁路工程师夏尔谢夫于1903年发现)、“斯蒂芬金效应”(号称工程师斯蒂芬金1926年发现)。
据百度物理吧网民“碘化亚铜”发的揭秘文章《记一次玩大了的钓鱼》,《高铁》的作者最先在未名时空BBS发表的这篇文章。“整篇文章完全胡诌八扯,目的就是恶搞黄万里,追求的就是无厘头的非逻辑,还掺上一串串的冷笑话。但作者估计没想到,从总体上来看,人民是没有啥科学素养的,这种满篇‘夏尔谢夫’、‘斯蒂芬金’仿佛很专业的文章,很容易流传。”事实上,这篇文章确实被以许多耸动的标题广泛传播。
而作者本人也于9月8日在未名时空论坛“自首”了:“在文中我用‘彩蛋’(在此指故意留下的破绽)向本站的2个id致敬了,‘夏’尔‘谢’夫力是指‘虾蟹’,‘斯蒂芬金效应’是指‘StephenKing’(美国著名小说家的名字)。正是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挖坑不倦的精神鼓励了我的创作。我想让他们知道。”
而最早(9月8日)在水木社区“NewExpress”讨论区转发此文的网民“ahawk”也曾于9月9日表示了对这篇文章影响力的惊讶:“我本想把张10迈改个真实的人名,后来发现我高估某些人了。”水木社区的“军苑娱乐报”板块是“钓鱼党”较为集中的地方,他们对此文传播的过程也进行了记录。
什么是“钓鱼文”
以一个骨灰级网民和网文《钓鱼概论》作者“光头蓝云”的视角来看,《高铁》一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钓鱼文”。他表示,自己也曾在“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上看到各种标题版本的《高铁》。
他的文章《钓鱼概论》总结道:“所谓的钓鱼,是用一篇杜撰的文章或图片(即钓鱼文),在互联网上发布,使目标群体产生先是相信、继而发现自己错信了杜撰文章的过程。”钓鱼文的制作原则包括:“既要让鱼在粗读的时候有相信的冲动,又必须要留出鱼的智商一定最终能够发觉的破绽;钓鱼文中的破绽越多越好,破绽的级别越低越好,但又不能让人在第一眼就发现;钓鱼文的反差要大;有必要留下一些纯恶搞的破绽,比如著名科幻电影中的主角名字和桥段,这种无论如何辩驳都无法改变的破绽是最后的底线,防止被历史学家们写到书中;破绽应分级别分层次,防止部分思维奇怪的鱼将其中某些他识别出来的破绽剔除之后作为正史到处转贴。”
他表示,以上述标准来看,《高铁》已超过了合适的“度”,闹得中科院出来澄清,甚至可能吃官司。他理想中最好的“钓鱼文”应该是一种善意的玩笑,提醒网民不要轻信。其实钓鱼文就像苦口良药,有助于提高网民的辨别能力。
“高铁引灾害”系“钓鱼文”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