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3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增长2%,符合预期。尽管国内需求方面有回暖迹象,但总体上经济增长的幅度仍然太微弱,没法逆转目前价格下行的态势。扣除食品及能源的个人消费支出三季度环比折年率仅增长0.8%。
目前市场上对于美联储将要在11月3日的议息会上开始新一轮的数量放松政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至于数量放松的规模到底有多大还不太确定。伯南克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称目前的通胀水平过低,而且可见的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胀水平都很可能低于联储的目标利率水平(1.7%-2%)。此外,失业率水平已经达到了9.6%的高点。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要求联储立即开始行动。而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已经明确表述了他们支持第二轮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立场。运用几种不同的泰勒法则进行估算,都指向-4%的联邦储备基金利率应是针对目前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状况的“合适的”利率水平。目前已经处于零利率区间的现实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数量放松以及数量放松的规模才能达到-4%或-5%的利率政策效果呢?参考对上一轮数量放松政策效果的研究,我们认为联储还需要购入总额约2万亿美元的资产才能创造相当于下调基金利率2个百分点的效果,达到接近-4%的真实利率水平。由于通常联储不会一次下调利率2个百分点,因而比较现实的路径是按照联储通常货币政策的步调,通过渐进小幅调整并密切观察其对降低失业率和提高物价水平的效果来决定继续推进的速度和幅度。
欧洲地区经济复苏放缓,市场再次高度关注债台高筑的部分欧洲国家。债务负担在名义增长率强劲的国家来说不成其为问题,除波兰之外的欧洲各国经济活动仍然在低于危机前增长水平下运行,通胀率仍偏低。南欧各国之中,主权债务风险最高的国家也面临实施最严厉的财政紧缩计划,如何促进出口是这些国家的希望所在。爱尔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出口对其各自上半年的GDP增长都有正的贡献,其中对亚洲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出口是主要拉动力量。对中国出口约占全部对新兴市场出口的一半左右。欧洲大国法国和德国的消费增长开始回暖。但不好的消息是全球贸易增长的放缓可能对这两个欧洲大国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国内消费尚未完全复苏的前提下,财政紧缩可能明年开始影响法德的经济复苏。我们对欧元区2010年GDP的预测为1.6%,2011年的预测1.3%。食品价格上涨可能是短期内推动欧元区通胀上行的主要因素,但鉴于整体上低增长和低通胀的情况仍然持续,欧洲央行不太可能因此而改变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预计利率在2011年年底前都不会上调,此外,对银行系统的7天期流动性支持仍将继续。由于英国短期内通胀水平仍然偏高,实施第二轮数量放松货币政策的概率应低于50%。
日本经济可能相对更疲弱些,9月贸易顺差为970亿日元,高于市场预期。出口额同比增长14.4%,进口9.9%。由于出口价格下跌,出口量同比上升16.1%,进口量增长10.4%。分地区看,季调后对亚洲和美国的出口量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紧缩政策效果显现,另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财政刺激政策效果消退的影响。对欧洲出口仍然平稳。前瞻地看,全球周期领先指数(如OECD领先指数)下行预示日本出口可能走软,而意在提升国内需求的财政刺激政策可能对进口增长构成支撑,这样一来,净出口在三季度对GDP的贡献率可能在零附近。9月日本工业生产数据弱于预期,环比下降1.9%,延续之前三个月的下降态势。根据经济数据调查,预计10月工业生产可能继续环比下降3.6%。三季度和四季度工业生产可能都是负增长。9月失业率可能仍保持5.1%的水平不变。由于企业对于经营前景不确定性的担忧,就业市场情况可能继续恶化。明年一季度的工业生产情况可能决定了日本经济是否会在短暂复苏后再次滑入衰退。货币政策方面,10月5日日本央行的议息会就已经提出将隔夜拆借利率从0.1%下调到0-0.1%的区间。但对银行的超额存款仍将支付0.1%的利率,并且对其固定利率的融资支持资金收取0.1%的利率。外需走弱的背景下,日本央行希望能够通过提供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来支持经济复苏,但我们认为这一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远远小于其对收益率曲线的影响。日本央行目前货币政策的放松力度已经超过美联储。
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复苏疲弱,政策层准备再出一轮数量放松的刺激政策形成对比,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则面临宽松的国际流动性环境和国内的通胀及资产泡沫累积风险双重考验。世界经济增长重心从主要经济体向新兴市场经济转移的过程中与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相关联的政治问题仍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各国之间互动和交流的主导力量之一。纠正全球经济失衡的努力以及各国重新思考金融重构的探索正日渐升温。但从日前G20所发布的公告可以看到,关于强调汇率机制市场化、反对各国干预外汇市场以及实行竞争性贬值的表述实际上仍乏善可陈,并未触及关系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所在。如果仅仅针对失衡的症状进行调整能否避免下一次危机到来还很难说。日本给我们的教训是,在1980年代末之后所进行的经常项目顺差调整的努力最终以巨大的泡沫和之后二十年的经济停滞而告终。经济失衡仅仅是某些经济痼疾的症状而不是根源。
失衡调整仍未涉及根本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