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SP产业何去何从


  SP是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的英文缩写,指的是为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内容应用服务的直接服务商。也许很多手机用户不了解SP为何物,但几乎所有的用户都与SP运营商打过交道,其中为数众多的用户还曾经成为SP“搜刮”的对象。SP行业诞生于2001年,被形象地称为“抢钱行业”,在经历了三四年的风光之后,如今已呈日落西山之势。有关部门对SP行业的整治,如一把出鞘的利剑,断了大部分SP运营商的后路。SP业正在经受“寒冬腊月”的煎熬。 

  大漢三通CHINATRICOM (CTC)作为SP行业的“革命前辈”,于2002年创建,座落于海内外著名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国家软件基地浦东软件园内。是一家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的集通信技术研究、通信产品研发、电信增值运营的高科技企业。现有北方运营中心(北京分公司)、西南运营中心(重庆分公司)。

    目前SP服务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门户网站提供的短信服务。其短信服务的内容主要有铃声、图片、文字传情、新闻、游戏等,这些需要不断补充素材的服务是这些门户型SP的专长;二是以短信作为主业的公司。从提供的服务品种来看,专业型SP和门户型SP几乎完全重合。但从具体的业务来看,专业型SP的优势在于需要不断创新的技术性、创意性服务。

    2001年全球手机产业由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这标志着短信业务的开始,同时也带动了SP业的兴起。早先,移动运营商对无线增值业务了解不深,因此需要有企业在前面探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批SP企业诞生了,最早的SP大都是软件企业出身,靠着给运营商们搭建系统应用平台,比如短信平台等,而最终转行成了SP,这其中就包括目前已经上市的一些企业。要是说这部分企业是归运营商管理,还不如说他们管理运营商的增值业务平台。他们搭建的网络,所以他们比运营商更加了解增值业务平台的漏洞,甚至会在建设系统的时候留下赚钱的“后门”。

    第一批SP企业获得了上千万的年盈利,都成了暴发户。而申请SP没有门槛限制,也没有技术含量,暴利和低门槛,让声讯台、寻呼台、网站等企业纷纷投身SP,一时间SP业趋之若鹜。从2002年开始,国内SP数量开始成倍数激增。到2004年,与国内各大运营商签约的SP数量已突破9000家。随着SP企业的不断增多,市场秩序混乱,“抢钱”越来越不择手段。2004年成为SP鼎盛的一年,也是其衰退的开始,市场整治的重拳瞄向了这一“众矢之地”。

    2003年7月,中国移动宣布停止新浪、搜狐等SP和个人网站的一切通过短信、彩信平台而产生的利益往来,暂停SP们通过短信支付平台为与移动梦网无关的服务代收费用的做法。当时,超过40%以上的SP关闭,一些大的SP也饱受重创,损失惨重。

    2004年4月19日,信产部出台《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6月15日,又发出《关于开展移动信息服务自查自纠活动的通知》,提出新的SP入网审核标准。按照该标准,SP要想加入移动梦网,必须拥有信产部颁发的有关执照。无牌照经营或者通过挂靠、加盟方式参与经营的SP由此被淘汰出局。

    2004年7月,国家多个部委联合发动“网络扫黄打黑”风暴,紧接着中移动又抛出“末位淘汰制”,以扫黄的名义清理整顿SP队伍。中国联通也通过启用新的SP管理平台“联通在信”,加强对SP的掌控力度。

    2005年,响彻SP行业的关键词仍然是“严打”。当年9月,信息产业部正式下文,强令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内的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严打SP违规行为。9月30日,中联通宣布,从9月底开始,将125家SP从其无线平台上清除。由于整改,2005年多数SP的短信业务收入出现大幅下降。

    今年6月2日,移动出台整治SP的11条意见,11条意见中,包括短信产品定制改包月、全面启动二次确认、严罚群发等几个大的框架性政策处处切中SP们的软肋。这也是6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严打”,这让几乎所有的SP企业都步履维艰。

    是不是SP在整个电信产业链的角色地位将会被进一步削弱呢?3G时代SP到底还有没有生存空间?

    有关专家指出,未来3G时代的SP的概念将更加丰富,SP市场分化进一步加剧。未来3G时代的SP将与运营商形成基于资本、技术、用户、营销等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市场将会形成几家大的SP利益共同体的垄断格局。SP利用自己市场反应快、业务理念先进、贴近用户、更加细分化市场等优势成为运营商的进攻市场的左右先锋,而运营商则利用SP的灵活机制快速反应市场,从而抢占市场的先机。

    不过,目前SP行业亟待摆脱诈骗、非法销售和垃圾短信等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上海大汉三通北京分公司,作为负责华北地区市场的垄断型企业,我们必将带领全国SP行业,严厉打击非法不规范短信业务,为短信业务的光彩道路再一次铺砖打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