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发展的精细化和单一化


  从语言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时,音乐便成为一种超越语言的,令交流更加韵律化的“语言中的语言”。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渊源从来没有过的交流方式开始普遍的流传了,无论是学鸟鸣还是学兽叫;无论是着装时的喜悦还是沐浴时的欢快;无论是追逐猎物时的兴奋,还是享受食物时的满足,音乐曾经是他们的很重要的生活。

  后来者居上的要数乐器了,从可以吹出低沉或清亮声音的动物贝壳,到仅能发出重低音的动物角和骨头,再到能吹出尖叫的植物节秆(特指空心的),不过可以想象的是,除了那些需要些手工的上述简易乐器,还有比较简单的就是直接的拍打音乐和自行的哼歌。

  那么到了具有文明的起源的年代时,人类的聪明才智就开始显现的非常活跃了,诸如萧,琴,古筝…那时候韵律的形式已经有很大程度上具有章节性质了,音乐也开始分开,形成体系了。

  这可能就是“南腔北调”的形成前兆了,呵呵,开个玩笑,其实是音乐体系开始有派别之分了,到近现代,已经划分的很明朗化了。

  再加上国外音乐体系的引进和渗透,使得中国音乐,特别是民族音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音乐曾经的辉煌夺目至今都是历史数据了,所期待的某天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看来,只能等待奇迹的来临了。

  流行音乐的兴起很大程度上秒杀了众多的“兄弟姐妹”,像老一辈钟爱的戏曲,诸如此类的黄梅戏,京剧,豫剧…加上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甚至是音乐风格都“惨遭滑铁卢”,比如,西北风系列的歌曲。

  流行音乐的一个致命之处就是潮流性极不稳定,一波一波的,飘过就难以再归来了,就算什么天王,天后,照样被后备军“暗伤”,只是轻重而已。

  像曾经红的跟猴屁股似的周杰伦,像吸引了多少少男少女梦想和未来的“超级女生”、“快乐男声”…不还是一样,演绎着收视率飞流直下的惨淡,无奈…

  真正能够留传的不可能是这些确信无疑暂时占据某某榜首的流行音乐,也不可能是那些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地方戏剧,而是能在少儿时代就能耳熟能详的儿歌,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估计过了几个世纪,这首歌仍旧回响在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