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专家在公开场合表态,支持整车企业合资股比破50%,笔者认为中国汽车业对外的所谓“保护壁垒”突破最后一道防线很可能变为现实。
此言究竟是“胸有成竹”的自信之语,还是“一时冲动”的癫妄之言呢?而且,如果突破“50%”之言成为现实,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否会面临灭顶之灾?
还是让我们先看一下数字——北京车展这一号称“中国汽车工业晴雨表”今昔对比的数字。
1990年7月首届车展举办,参展厂家372家,参展车辆(包括摩托车)216辆。观众人数累计10万人次,参展国家和地区为17个。而自20世纪50年代初创立的中国汽车工业在经过40年的发展后1990年中国汽车产量为50.9万辆,尚不及国外一个厂家的年产量!
2000年,北京车展的参展企业达到了1000家,同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200万辆,年产汽车超过10万辆的汽车企业达到10家。
2010年,北京车展参展企业达到2100家以上,今年中国汽车企业的产销量预计至少突破1600万辆……..
40年于20年,打开国门与闭门造车两相对照,结果如何已不用多废话了吧?
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用了16年的“保护”,用了当初信心满满的“市场换技术”如此之久,今天我们的“国字头”车企难道仍在襁褓中么?!谁能告诉我,这种保护还要持续多久?而我们可以看一下:在这样的保护下,除了民营自主品牌外,我们的“国字头”车企到底拿出了什么值得“自”!豪的产品!
让“50%”见鬼去吧!对外的开放当然可能会让一些不思进取的企业死掉,无所谓,优胜劣汰本来就是法则。笔者希望的是:在对外更加开放的同时,对民营资本的进一步吸纳,并为此多开绿灯,让整个汽车工业完全的“活”起来,这对于此行业的发展更加有利。
如果仍然内外有别,此提议当然难免被人怀疑,有时,“卖国”还是“爱国”,界限也不大清楚的。(本文专供新浪,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