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重庆市长:活力重庆缺少厚重理论梳理
一个城市的主政者要敢想敢干,要有完整的思路,这个城市一定会有活力!如果一个城市的主政者有人格魅力、资源丰富、执政为民,那是这座城市的福气!中央对重庆确实偏爱,几任主政者为重庆发展深谋远虑,为重庆带来大量所需的资源,无论是五个重庆建设,金融中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户籍制度改革,唱红打黑创造发展环境,两江新区的成立,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重庆政策富集,机会良多,大大加快了重庆的发展!重庆越来越吸引海内外的关注。
坦率讲,重庆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风生水起,较少有厚重的理论研究,这比深圳特区的理论和宣传差距不小,《中国改革》记者胡舒立 、卢彦铮、 邓海撰写的《重庆“新经济政策”》从重庆“新经济政策”、“住有所居”、户籍改革攻坚、加工贸易构思、另类金融中心、国资问答等方面试图勾勒出重庆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轨迹,从社会关注的热点方面切入,问题设计很好:
当下外界对重庆经济,有热望也有疑虑,有期待也有异议。人们在问:重庆的著名融资平台“八大投”(即重庆城投公司、高发公司、高投公司、地产集团、建投公司、开投公司、水务控股和水投公司,均由重庆政府拥有、授权经营,是重庆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公共领域重大项目重要的投融资平台——编者注)依赖土地运作,运营资金庞大,角色如何定位?风险如何控制?刚刚施行的户籍改革,以及涉及“土地证券化”试验的“地票”制度,从理论到实践怎么摆脱强征农民土地的嫌疑?为推行住房“双轨制”改革而一次性推出的公屋建设计划,是否超出财政支付能力而透支未来?此外,关于国资的地位,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关于政府角色的认知,许多问题萦绕人们心头。
重庆是一部厚重的书,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缩影,重庆的市情也不是8个小时就能采访完的,而且许多实践还需要历史的沉淀,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项伟大的创造,重庆新经济政策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大政方针下,有哪些体现西部特色国情的独到创新,确实需要梳理、提升,期待海内外专家、学者,记者朋友,各路精英的关注和研究,期待更多的佳作问世。
重庆“新经济政策”
蔡律 2010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