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1日,在广州红专厂举办的“包豪斯”展即将开幕,12月份,则将推出《包豪斯在中国——南方轨迹》展,我参与了这件事的策划,很有感触。
2009年,汕头大学长江设计与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筹办了一个题为《包豪斯与中国》的展览,在北京、上海、汕头展出。配合展览,还出版了一本小书,叫做《包豪斯道路- 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看了这个展览和这本小书之后,很感谢有关方面将包豪斯、中国设计以及相关的影响,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来,做了很好的介绍。不过,也免不了感到有一点遗憾:基本上介绍的是中国北方的情况,对南方则谈得比较简略。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我感觉包豪斯在中国南方的影响其实还是很大的,而且经由南方,进而对于中国现代设计和设计教育的开展,都有相当的影响。但是,南方设计界一向长于实践,疏于理论,资料缺乏是一方面的问题,当事人大多数没有文字著作是另一方面的原因。一直一来,也没有举办过从历史角度来回顾南方设计发展的展览,因而在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整幅画面中,南方轨迹就显得相对比较模糊。
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是从1980年初期开始的,我有幸参与了这一过程。当时的突破口主要有三个(当然不限于这三处),其一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们有几位教员去欧洲和日本留学,直接带回来现代设计思想,也曾经多次邀请日本设计基础教育家朝仓直巳来华讲基础教育改革,成为中国现代设计一个重要的启动中心; 第二个是直属于轻工业部的无锡轻工业学院,他们也派出一些老师去日本留学,学习现代设计,并邀请英国工业设计师驻校讲学和培养学生,在当时全国的设计教育中,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我当时所在的广州美术学院是第三个突破口,但是情况和上面两个有较大差别:一方面因为是地方性质的美术学院(原属中南大区的美术学院,只在中南五省招生),当时没有什么出国名额,也缺乏中央政府直接投入的资源,基本是依靠自力更生的方式。其二则是因为广美地处当时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州,经济发展领先,市场经济冲击力度大,对设计已有要求,加上毗邻港澳,思想意识解放也早一些。现实的压力和挑战,逼迫广州美术学院在设计教育上不得不先行一步。因此,才出现了一种比较特殊的自力更生形式——从香港转手引入来自日本、台湾地区的现代设计思想和体系。包豪斯对广州美术学院的影响因此多拐了两次弯:德国到日本、台湾,再到香港;或者德国到美国,再到香港(石汉瑞是这个弯上最重要的衔接人物),然后再传入广州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的现代设计教育,完全在自己探索的基础上,一度比北京、无锡走得更快更远,不但收到相当不错的教学成就,并且从学院中萌生出一个很特别的设计单位:集美组。集美组在二十多年里面,发展成为国内相当有影响力、规模相当庞大的设计公司,这是一个很独特的现象。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得失进退,实在是很值得总结的。
作为整个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我很希望能够把这一段续起来,因而动了再做一个展览,专门总结一下南方轨迹的念头。
2010年9月11日,集美组的负责人林学明,红专厂创意园的负责人黄丽诗和一众朋友给我在红专厂做生日。席中谈及这个想法,他们都非常支持,当下商量是不是可以出一本有关的书,同时举办一个展览。因为时间相当紧张,我马上要回美国的大学给学生上课了,下一次要到12月份才能够回国,因而在席上和他们计算时间,商量进度。最后达成的共识就是整个活动围绕我的这个思路,分成两步走:因为国内对包豪斯的介绍一直不够系统,所以第一部分是“包豪斯展”, 11月11日开幕,配合亚运会在广州的举行;第二部分是“包豪斯在中国——南方轨迹”展, 12月份推出,并且同时出版《包豪斯在中国——南方轨迹》一书,我则届时在红专厂举办同名讲座。
9月份回到美国之后,我便全力以赴动手写书和策划展览。于我而言,包豪斯是一个相当熟悉的主题了。我从1982年初到广州美院在设计研究室任付主任,就着手对包豪斯的研究,收集和研读各方面的文献。到美国以后,一直担任世界设计史论的教学,年年都要讲授包豪斯,并且多次去德国包豪斯的几个相关单位:德绍包豪斯博物馆、魏玛包豪斯博物馆、柏林包豪斯档案馆和乌尔姆设计学院所在的乌尔姆大学,情况了解得比较多,因而思路比较清晰,手头积累的研究文字也相当丰富。在撰写介绍和分析包豪斯的这一部分时,进展非常迅速,写作的时候感觉有点“信手拈来”的自由,自己觉得近三十年来,在设计史论方面所做的学术研究真是没有白费。
关于南方轨迹部分,因为我刚完成《世界现代建筑史》新版的第九章“中国现代建筑的历程”(该书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对华南地区现代建筑自民国时期起的发展过程做过一次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梳理,因此写起来也并不费力。
但是写到广州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发展部分,我则比较谨慎了。一来因为自己曾经身历其中,未必能完全做到“旁观者清”,二来也因为当时自己主要是集中在设计教育模式和设计史论的研究上,对于基础课,对于集美公司的成长过程和设计经历了解不多,一些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甚明了。因而我委托毕业于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院的莫平对广州美术学院的一系列老师做了采访,其中包括在设计教育改革初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尹定邦、李立基、刘露薇等老师。也特别采访了林学明老师,他的回忆正好补充了我自己了解不多的集美组的发展历程部分。我自己也和相关老师有过几次交谈,澄清了其中一些原来不甚明了的部分。至今,书稿算是如期完成了。
十一月十一日即将开幕的包豪斯展和十二月推出的《包豪斯在中国——南方轨迹》展览,就是根据这本书的结构,由我再准备了一份与书的架构相应的展览规划文字大纲,再由集美组、红专厂的黄丽诗以及他们组织的一个专门班子执行制作而布置起来的。
展览和书籍不同,需要有大量的视觉资料,光靠文字,是不能办成一个成功的展览的。因此我们在准备包豪斯展览时,在图片上下了很大功夫。我自己有一套在美国上课的图片,是多年以来搜集整理的,是一个脉络基础;包括一些近年来西方陆续公布的包豪斯档案图片,特别是一些当时的实地教学活动、演出活动的历史照片,还有几个包豪斯档案馆中保存的包豪斯学生作业、老师示范的作品等等。这些图片的整理和组织工作、以及文字说明的撰写,主要由冯达美老师负责。我在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学助手庄葳曾于2009年赴德国,在德绍包豪斯工作进修三个月,她在此期间还去了魏玛包豪斯、柏林包豪斯档案馆、乌尔姆设计学院所在的乌尔姆大学参观,拍摄了许多现场图片。这些图片就构成了包豪斯展览的主要内容。
《包豪斯在中国——南方轨迹》是我、集美组同仁、广州美术学院和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一批老师共同努力的成果,没有大家的努力,这本书和这个大型展览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完成的。虽然这本书肯定还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但它毕竟是对现代设计如何在中国南方破土而出、发展壮大历史过程的第一次探索和总结,弥补了地方设计发展史研究方面的空缺;并且也可能是国内最完整地介绍包豪斯全过程的一次努力。
这么多年来,有机会伴随着中国现代设计的进步一路前行,并且还有这样一个机会有幸参加到这个项目(写书和办展览)中来,得以总结这段前进的历史,尤其是自己参与过的历史,真是很令人兴奋!
2010年11月8日,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