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心得:
读《论语》读到孔子的“四绝”时,心中非常震动。虽只有八字,但却似有千万字,八个字的份量是何等重,岂可用金钱衡量?什么是哲学?窃意为,应是富有哲理的学问,是从实践中得出且又字字如珠的语句,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假若每个人都具备了“四绝”的特征即拒绝猜测、拒绝肯定、拒绝固执、拒绝自我膨胀,也就如孔子一样成为了“圣人。”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何时均不可胡乱猜测,包括对人对事对物。无端的猜测只会导致不少坎坷。同事之间相互猜忌会使工作陷入被动;朋友之间相互猜忌会变成敌人;夫妻之间的不信任会导致家庭分裂。从古至今,活鲜的事例都足以向我们警示着做人一定不要臆猜,在无根据或缺乏事实依据时做出的判断充其量只可算作“设想”,但设想若再加上自以为是,人的思维就会停止转换,走入死胡同而难以自拔。在三国演义中,李傕与郭汜原同为董卓的部下,自董卓被王允设“美人计”杀死后,两人将王允逼死共同执掌朝纲,一手遮天,这时朝中大臣杨彪设下“反间计”致二人共同猜测自相残害,最终李郭两人分道而去,落下个死无葬身之地。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总免不了作出些决策,但在作出决定前,不能仅仅想当然。譬如说,在管理会议上大家都在发言,这时你却要“力排众议”,只肯定自己的想法,其它人的说法全是错误的,这样,犯错误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众人很难接受你不说,你的说法也会让人大受质疑,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让有限的能力发挥无限的力量,只有吸取众家之长才可做到。在三国演义中,曹真是魏国大将,深得曹操所爱,在战役中多次取胜加深了其对自己的肯定,但在与诸蔼亮的多次交锋中,不顾众将领的意见才会有斜谷之辱。在现代企业中,也不乏有“曹真”之辈,对部下大加指责,俗称“洗脑”。但在洗脑过后出现很多令人无法接受的不公平现象,员工对不公平是会用脚投票的。
记得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样写到,孔子曾有病住在一个破庙里,饥饿难耐,他的学生帮他在外讨了些米,孔子偶起身,见到他的学生正从煲米的容器里拣米吃,孔子很是失望。等他的学生将米盛好送到他的面前时,他问学生,为什么米那么少而且有灰烬?该学生说:“老师,我煲米时,一不小心,灰烬飞到了煲内,但不想让老师吃到灰烬,我从煲内将沾有灰烬的米拣了出来自己吃了。”孔子听完,闭上了眼睛进行了深思。人若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时是很表现的很固执,原因是自然界只有一个,但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无花八门,在每个人的大脑中均有一个自然界的地图,每个人会用自己的理解来向人诠释自然界,这时自然界自然也变成了多种样子,争论便持久下去。若是权威或知识范围宽些,往往会反映的自然界真些,人们便相信的程度多些,但若固执的态度,人们便会遭受困苦更深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出现,将卫星推上了天空,人们对世界的了解更宽广些,世界变得于是更加可爱。笔者认为,倾听不等于顺从和赞成。相互始于尊重,而尊重又来自于对各自观点的理解和掀赏,这反映不能自以为是,自我膨胀。美国现任总统小布什上台后,走单边主义路线,天下唯我独尊,自认为强大的美国剑术精湛可以独步天下,视天下万物为草芥,其结果是美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经济严重衰退。倒进了自己编织的“黄粱美梦”中。
我们观察问题,若光从微观角度考察事物,会犯“用管窥天”的错误;若光从宏观角度考察事物,也难免“纸上谈兵”。二者有机结合,将会使人更加立体,既有战略视野又不乏战术的技巧。
以上仅是对孔子“四绝”的理解,纯属有感而发。在人力资源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往往也极容易犯“四绝”中的一种或多种。希望分享以下小案例谈谈“四绝”的益处和如何才能防止“四不绝。”
(一) 面试过程中
王总是公司的技术权威,张亮申请该公司的产品研发工程师,在面试过程中,
王总出了一道有关塑胶材料特性的题目,张亮根据自己日常工作所积累知识作了阐述,在张亮的阐述过程中,被王总叫停了四次,张亮虽很惊讶但还是表现出了优雅。等张亮回答完,王总便首先指出了张亮的错误,并自我陶醉地运用30分钟的时间详细解释,这时,张亮感觉非常可笑,王总觉得脸上挂不住,便欲搬出厚厚的书籍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张亮已没有了兴致,就这样面试草草结束,王总在面试评估表中这样写道:“张先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比较固执,拟不录用。”就是这样一个面试,王总以自己的固执拒绝了对张亮的进一步了解,这确是公司所可惜的。
(二) 绩效评估会谈中
在每季度的绩效评估中,笔者曾参加了生产部张经理与其下属的面谈,张经理桌面上摆满了绩效考核资料,受评估人是他的一位主管,首先张经理以“我”开篇。讲了对该主管的评价,继而下了结论:“你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你上季度所存在的问题,这个季度还是存在,我是真得想表扬你几句,但确实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正是由于张经理的“肯定”将该主管推出了公司的大门,该主管第二天向张经理递交了辞呈,张经理非常惊讶,手足无措,虽然笔者与该主管亦作了深度沟通,但该主管还是离开了。这时的张经理却出我意料地告诉我,这个主管非常优秀,怎么怎么好,但这种表扬声该主管已听不到了,也不想听了。
笔者仅想从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我们要“四绝。”要能时刻保持清醒状态,否则,势必会陷入困境,而清醒是建立在“四绝”的基础之上,切不可盲目臆测、肯定、固执、自我膨胀。若将“四绝”根植体内,一定会体魄健强,语气坚定,行为端正,深受众人的欢迎。在职埸上你亦会感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