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首相戴维·卡梅伦于11月9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此番英国庞大的访华代表团堪称200年来最豪华阵容。
其中包括商界领袖约50人,其中包括壳牌集团、维珍集团、乐购集团、巴克莱银行的总裁等。重量级大臣4人,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商业大臣文斯·凯布尔、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以及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克里斯·休恩。
媒体说:“这次随行的都是英国顶级机构的一把手,名单中商业公司的总收入占英国GDP的60%,可谓史无前例。”
此次访华,卡梅伦带来金融服务业、零售业、低碳能源领域、教育服务领域、创意行业及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精英。由于新一次G20峰会即将在首尔举行,所以这次虽然规模庞大,但只能算是一次顺便走访。
年仅44岁的首相先生率团来华,我们感受到的并不是媒体所传扬的被重视的感觉,而是一场浩大的集体“化缘”行为,不仅没有感觉喜悦,更多的是内心压抑着的悲凉。
在他们表示友好的同时,我们要想看那友好背后的真意,也没有那么高的强度。
当下,英国特别是伦敦的罢工潮丝毫不比相邻的法国以及濒临破产边缘的希腊的情况更让人乐观,罢工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正常工作与生活,深感不便的民众纷纷指责罢工的组织者行动太过激。
他们为什么要罢工呢?——因为不到200名工人遭遇员;
工人为什么要被裁员呢?——因为经济不景气!
如何促进经济的景气呢?——道理很简单,三招政策必须组合而为。
所谓三招,一是拉动内需,二是促进出口,三是寻找外援,不管是通过投资还是通过国债的方式,得到外部世界的援助。
拉动内需?谈何容易!
冰岛破产余波中,受伤最严重的就是英国与荷兰了,把大把的钱放到冰岛去“冰冻”起来,即使温室效应,地球变暖,怕也不会增加任何安全感,甚至会有从冰封状态变成“打水漂”;虽然把气候与经济结合颇有些牵强,但其中总是有些许的相通之处。
欧洲人在勤劳方面普遍表现得缺乏追求与进取心。
英伦的贵族风范更使得他们很多事情都不喜欢亲力亲为,但是不工作怎么能有收入呢?
出口拉动?怕更是纸上谈兵!
2009年,英国前五位最大的出口市场为:美国(17%)、德国(11.5%)、荷兰(7.8%)、法国(7.6%)、爱尔兰(7.4%)。
其中欧盟是英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9年分别占英出口额的49.7%和进口额的54%,但欧盟在金融危机之后,遭遇五只小猪(PIIGS)经济困境,同时由于遭遇美元贬值,欧元与英镑等非美货币持续升值,自顾尚且不暇,如何还能够给英国贡献更多的外汇收入与财政税收呢?
再看另一个大陆,美国的贸易保护力度比谁的都强烈,美联储直接印钞6000亿美元,美其名曰购买美国长期国债。奥巴马政府“中考”挂科,加之共和党与茶党的夹击,遭遇党内与国内的红灯与黄牌警告,政治前景不如乐观,核心的问题便是在经济上尽快扭转美国的颓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不惜采用诬陷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这种舍本逐末的方法,不惜要重返亚洲,拉拢澳大利亚、印度以及菲律宾等国家,要其多购买军火,甚至策动亚洲动荡,来实现自己从战乱之中取得出口战绩的目的,他怎么还能有暇顾忌英国这个老盟友的利益呢?
加之卡梅伦10月19日发布战略防务与安全评估报告,宣布今后4年将国防预算削减8%,但强调对驻阿富汗英军的支持不会削弱。42000个国防部及军队的职位将被裁减,其中包括皇家海军及空军各裁员5000人,陆军减少7000人,国防部减少2万5千个文官职位。前不久裁军,更是让美国感觉气急败坏,那无异于让美国在北约联防体系之中唱独角戏,形成孤掌难鸣之势。
对这种“背信弃义”之徒,美国政府如何会以德报怨呢?
其实卡梅伦裁军也是无奈之举,应对国内经济危局与民意摇摆才是核心。
英国央行与欧洲央行互相参照,都维持现有的基本利率不变,就是在死命地硬撑着坚持到经济危机阴云消散,天空放晴那一刻。
但伦敦自古以雾都著称,即使不下雨都需要随时带伞以备不时之需。
或许是天气因素,英国人总是有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更不要说到现在这样的严冬了。虽然未必到了“生死存亡之秋”,至少卡梅伦政府也需要以奥巴马为前车之鉴,不要被自己的民众所抛弃。
综合而言,英国发现了东方的曙光。
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从英国进口总额达77亿英镑的货物和服务,与此同时,中国对英国的出口总额为254亿英镑。加之温家宝与胡锦涛先后的欧洲之旅,更让英国看到了中国的财大气粗。与其死守着绅士风度,倒不如主动来中国示好。
这是卡梅伦上任以来首次访华,也是保守党在下台10多年后第一次以执政党身份访问中国。卡梅伦需要表明这样一个态度,即进一步发展中英关系。
如何发展中英关系呢?逻辑很清晰,方法很简单:
——吸引中国的资金去英国投资,吸引中国的消费者多去买来自英国的商品。
总之,凡是能够充实英国腰包的,凡是能够化解英国政府所面临压力的,英国政府都欢迎。这“两个凡是”是最容易博取卡梅伦一笑的开心良药。
但显然那同样是损害中国之元气,弥补英国之实力的零和游戏。
在这一方向的指引下,英镑对人民币的贬值将会加速,当然同时意味着人民币对英镑的升值。
虽然英国未必会从幕后走到台前,跟美国一起强力压迫人民币升值,但至少不会指责美国那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而在背后偷着乐,或者是等到美国累了的时候,再竖起压迫人民币升值的旗号。当然,未必他们会那么积极主动,毕竟欧洲其他国家也希望人民币升值,日元也希望人民币升值。
澳大利亚的基本利率虽然已经相当高,但依然可以找到压迫人民币升值的手段。比如铁矿石就是中国无法缺少的,既然需要修那么多高速路、那么多楼堂馆所,那么多的高铁都需要上马,房地产又是维持中国GDP“保八”以及城市化的重要支柱,钢铁断顿就等于那些项目都要下马,GDP不怕,怕的是房地产真正进入低谷,导致那么多涌进城市的农民工失去工作机会,加之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早已失去了政府的控制,大宗商品随着美元的贬值,上涨是难以避免的,定价权的旁落更使得中国政府难以让自己的任何政策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再有中国民间资本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而无所不炒。
腰包里鼓起来的中国人也在被动员起来大胆消费,媒体也在进行奢华、生活品质的享受之类的舆论导向,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的物价水涨船高,而政府发出的强化进口更使得不仅商品可以长驱直入,中国也饱受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就是说中国政府虽然口口声声表示要抑制通胀,但为了维持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高举自由贸易的重商主义的大旗,而无需顾虑会给民生带来的重大压力。
卡梅伦可以轻易地在国际上找到自己的盟友,共同瓜分甚至攫取中国所带来的利益,而只需要在政治上善意的表态,表示出自己的友好就可以了。
就如郎咸平在10月中旬写的《德国 一个我们并不了解的对手》中所说的:
2010年7月的时候,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带着她的庞大代表团来到中国。为什么默克尔就对我们这么客气?原因是仅仅投资是满足不了德国企业的胃口的,他们想要的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的政府采购市场,现在也已经被他们彻底盯上了。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测算,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采购金额,一般都占到GDP的10%-15%。具体到我国,2009年底,我们的政府采购占GDP的比例只有2%。如果扩大到10%,那至少是5000亿美元。这么肥的一块肥肉,他们怎么可能放过呢?
默克尔的智囊团计算过,如果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中国也能享有其他政府采购协议成员的对等的政府采购准入。这个市场在2008年的规模大概在1.6万亿美元,其中1万亿美元的市场来自美国。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中国是愿意保护国内的政府采购市场呢,还是更愿意让中国企业进入另一个1.6万亿美元的市场?目前来讲,德国生产的汽车,奔驰、宝马、奥迪,哪个市场的潜力最大?肯定是中国。
戴姆勒-奔驰车在中国的销售量,过去4年竟然增长了280%。从“2009-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汽车厂商名单”中我们发现,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的宝马品牌和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的梅赛德斯—奔驰品牌都出现在里面,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意味着这两大全球豪华车品牌正式进入了我们的政府公务车的采购清单。
“中德两国2010年7月16日发表联合公报《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将全面推进中德战略伙伴关系。德国表明积极支持欧盟尽快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有媒体的标题是“德国首次提出支持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还有的报道说“德国敦促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问题是对话并不等于承认,也不等于有任何承诺。
德国外交部网站是提供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四种语言服务的,而中德之间的这份“重要”公报却只有德语版本。而德新社的报道更是非常随意,非常的轻描淡写,只是说在一份联合公报中双方称“德国将为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继续做出积极努力。中国将就这一问题同欧盟继续展开频繁对话”。这显然只是一个外交辞令,德国根本没有做出任何承诺。但是我们中文版的公报里对应的说法是什么呢?说“德方将积极支持欧盟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将与欧盟就此继续对话”。德新社的说法是,默克尔说,如果中国对此采取相应措施,她将为达成“公平、目标明确的谈判”而做出努力。
实际的情况呢?
郎咸平说,如果各位去看德国联邦政府的新闻通告,就会发现德国非但没有承认,反而是坚决反对承认。我们看下德新社的报道,看看德国总理默克尔怎么说的?她说,目前对欧盟而言仍没有可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同我们温总理会晤后,有媒体就问默克尔中国是否能够得到市场经济地位。她的回答是什么?她说:“我相信,我们还没有到达这一步,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还有待澄清,我们必须能够确信,不发生歧视现象。”不过默克尔口中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市场准入可不是一般的问题。她的意思很清楚,那就是德国必须保护知识产权,中国不能用市场换技术。此外,市场准入她指的是准许德国人进入中国的政府采购清单,以及允许德国公司进入中国的自主创新领域。也就是说,他们要的,我们都给了,但是我们要的,他们现在还给不了。
“德国将为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继续做出积极努力。中国将就这一问题同欧盟继续展开频繁对话”。这显然只是一个外交辞令,德国根本没有做出任何承诺。
专家称卡梅伦一行访华有两大目的,一,发展同中国的良好关系,因为保守党执政期间,中英关系发展态势一直不错;二,鉴于两国当前的双边贸易额不高的现状,进一步加强经贸往来。
在本人看来,不管是受到了德国的默克尔的启发,还是本来就有的政治智慧。卡梅伦发展同中国的良好关系是虚,更实在的是进一步加强经贸往来。
回到本文开始的话。认为中国政府与保守党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似乎走得更近一些,原因仅仅是中国从以前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手里收回了对香港的管辖权。
这简直是太牵强的言论了。
割让香港作为殖民地本来就是满清政府与当时的英国政府签署的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即使认可,也该到了收回的时候了,当时的英国政府不但没有痛快地归还,还要煞有介事地跟中国政府谈条件,也就是邓小平的一句“原则问题是不能谈判的”才没有再得寸进尺。
——试问,这是对中国的友善吗?
但这个牵强却让我们想到了150年前的两次鸦片战争,被烧毁的圆明园,深深伤害中国人的身心的鸦片。还有那之后协同其他列强对中国的八国联军的打家劫舍。
回到2010年11月上旬的这两天。
卡梅伦此行希望为中英关系赋予新的内涵,具体包括金融合作、环保技术经贸合作等重要领域,并进一步引进中国投资等。相对于枪炮与鸦片,我们相信他们这个不是阴谋,而是阳谋。而且不可能不达到预期目标。
比如随着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和商业大臣文斯·凯布尔先期抵达中国,目前中英之间已做成了两桩“生意”:一桩是总价4500万英镑的生猪出口贸易订单;另一桩则是中国官方对苏格兰威士忌的认证。
通过这个认证,未来4到5年内,苏格兰威士忌在中国的销售额将增加一倍。
在卡梅伦首相来北京之前,胡锦涛访问法国、葡萄牙,更早的时候,温家宝去了希腊、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李长春去了同在欧洲的爱尔兰。
随着中国逐渐在G20、世界银行与IMF中份额的提高,随着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逐步树立,我们不禁想到了100多年前的八国联军,不过这不是用棒杀,而是用捧杀;不是用枪炮,而是用经济、外交与金融实现的资源与利益掠夺!
从这种角度看,这面对一场浩大的集体“化缘”行为,我们确实不仅不应该感觉喜悦,而且需要感觉到压抑着的悲凉。
贾春宝
2010年11月9日星期二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