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本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了广泛关注。出版社重印卖断货,家长学者持续热捧,媒体引发热议……引起社会关注的这本《开明国语课本》最早出版于1932年,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5年前,它作为“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系列图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印。
很难想像,一本70多年前的语文课本在绝然时过境迁的今天还能发挥她的“余热”,受到家长学者们的持续热捧。有人说,这是因为堪称经典的东西如同陈酿的老酒,愈老愈香醇,还有人说,《开明国语课本》受到热捧并不是孤例,她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而且还有对语文学习最本真的一种期待。
何尝不是如此。众所周知,在“功利主义”和成人视角的作用下,如今的语文课本不光过于程式化和千篇一律。着眼于培养孩子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陶冶、熏陶孩子幼小心灵的课文少了,空洞的说教、随意的“改编”、模棱两可的事实、甚至杜撰一个个“名人故事”,一味制造“高尚”的课文却日渐多了,课文中通篇只能嗅到成人气息,却少有孩子们的天真稚气。其后果是,课本上教的是一套,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却是另一套,正所谓教育与现实脱节。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明国语课本》才具备了叫人缅怀的“舞台”。因为在这本余香尤存的课本中,最缺乏的是说教,最充沛的是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连的富于生活气息和国学熏陶成分,她不是一个居功自伟者高屋建瓴式的“指示”,叫孩子们满生敬畏,而是用孩子的口吻,把传统理念渗透其中,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因此不失为国学启蒙教材的范本。
现如今,语文教育不“语文”,说白了,就是因为包括语文教材在内的诸多教材被掺杂了许多“杂质”成分,以为可以无视教育规律甚至于肆意地改造规律,把心智尚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当作成“任人打扮的小女孩”。现实早已证明,这样的想法既天真又谬误,并且,历史也以无法逆转的方式给了我们以报复——心理早熟、功利投机、诚信缺乏、礼仪殆失正是其中的另类标本。
《开明国语课本》无处不渗透出一种纯真梦想,那就是语文教育早该回归她的本义。正如体育精神、奥运金牌一样,体育的价值绝不在于获得了多少枚金牌,而在于金牌价值有没有让渡于全民健身,两者是否保持同步。语文教育便是如此,她绝不在于说教式的“高尚”,更不在于用同一个模块把孩子们培养成格式相同、程式相近的产品,而在于结合年龄阶段的特点,让孩子们在读书识字的同时,从小就接受礼义廉耻式的文化熏陶,先在人格上成长成人,然后才能抱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