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用还是合资企业吗?
1-11月销量接近95万辆,领先去年的销量冠军上海大众约4万辆,上海通用全年销量过100万辆大关,重新夺回销量第一的宝座,已无悬念。在其大股东在破产危机中拼死挣扎,全球业务全线收缩的背景下,一个企业能够连续两年获得如此高速的增长,而且几乎所有指标都相当出色,这的确有些不可思议的味道。要是换了别的企业,很难想象会有同样的结果。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上海通用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本土化程度最高的合资企业,或者说是最不像合资企业的合资企业。除了有关“美系车”、“韩系车”和“欧系车”的争议之外,人们很少感觉到美国通用在上海通用的存在,似乎是一群中国人自己在玩。美国通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甩手掌柜的,这似乎符合美国人实用主义的文化理念,如同当年克莱斯勒之于北京吉普那样。不同的是北京吉普死了,上海通用活得很好。当年广州标致和神龙汽车由于法方股比很小,缺乏责任感,也基本上是中国人自己玩,本土化程度更高,结果又怎样?所以,从历史上看,一个整车合资企业让中国人自己玩,失败的居多。上海通用可以说是一个例外,一个另类。为什么会这样?
我先后两次听上海通用总经理丁磊回答上海通用企业文化特点的问题。话题虽然没有展开来谈,但他的寥寥数语令我印象深刻。他说,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样一个时间,那样一个地点,有那样一群中国人聚在一起,有通用这样一个外方合资伙伴,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企业文化,它是多个巧合的结果,是不可复制的。这种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是两个:一是管理层没有把企业当成是别人的、特别是外方的企业,认为自己只不过是打工的,而是实实在在地把企业当成是自己的家,股东也很放心;二是在企业内部,在业务问题上,下级可以理所当然、名正言顺地挑战上级,当然最后决定权还是在上级,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同时也有很强的团队精神。
可以这样理解: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汽车合资的历史已超过十年,中国已经培养和积累了一批现代汽车工业所需的多种人才,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当时并不像今天这样属于极度稀缺的资源,实际上,上海通用的骨干人才正是来自上海大众等最早一批整车合资企业及零部件企业;这些人聚在上海,这是一个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传统“海派文化”的大都市,对外来事物和新事物有着特殊的吸收消化能力;他们不是在改造一个老企业,而是在打造一个全新企业,可以按全新理念和游戏规则行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不必受累于沉重的传统负担;无论此前在别的地方的地位、职务如何,对这个企业来说,他们全都是“新人”,最少等级观念,正像建国之初的美国那样;他们有了通用这样一个不仅有些美国人的大大咧咧,而且把五花八门的投资及其收益看得比实实在在的经营更重要的合资伙伴,他们极少插手企业的经营,甚至连当初作为进口车品牌的凯迪拉克和萨博也放手给合资企业经营,让在话语权问题上极为敏感的中方股东——上汽集团没脾气,合资企业中外双方话语权的争夺和由此而生的极大内耗在这里几乎不存在,父母在初期忙活一阵以后,便撒手不管,让日渐成熟的孩子自行其事,孩子干得不错,也使父母更加放手,只是在通用破产危机和上海通用新车上市的一些关键时刻,作为财大气粗的父亲,上汽集团则对上海通用给予了毫无保留的、高调的支持,恰如其分地承担起了对孩子的责任。
总之一句话,上海通用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于是,上海通用不仅可以把血统较差的“韩系车”做得红红火火,而且成为了本土开发能力最强的合资企业之一,并号称是第一个实现整车(新赛欧)本土开发的合资企业,零部件国产化率也在60-90%之间,产品和服务质量,企业盈利乃至体系能力均属最强之列。
所有这些使上海通用看起来像一个独立程度极高的企业,即便外方股东出了大问题,似乎也不会对其构成致命威胁,大不了上海通用自己干,甚至可以把在美国江河日下而在中国蒸蒸日上的别克品牌买下来,市场就是这样理解的,上海通用也及时透过媒体向市场传达了足够的相关信息,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上海通用的信心,这是上海通用以历史最佳业绩通过最严重外部危机考验的关键。
此外,上海通用也是一个幸运儿。虽然上海通用在2008年遇到了产品荒,但在最关键的2009年新君威、新君越、克鲁兹三款主力车型先后上市,个个表现抢眼,一举改变了不利局面;2010年又有英朗系列和本土开发的雪佛兰新赛欧上市,都获得了成功。但话说回来,如果上海通用没有充分利用新君威作为其第一款德国欧宝血统车型的时机,冒险在2008年底通用破产危机正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不惜代价地邀请大批中国记者到欧宝的老家——万里之外的德国试驾在中国生产的新君威,也就不会颠覆人们对上海通用产品韩国血统的传统印象,新君威也不会一炮打红,并为后来的新产品上市做好铺垫。上海通用稳准狠地把握住了几乎所有的机遇。
如今,通用度过了破产危机,中方将在上海通用的股权增至51%,上海通用也开始与通用联手开拓海外市场。作为合资企业,上海通用虽然仍处于上汽集团的绝对控制之下,但与美国通用的关系看起来更像是合作伙伴关系,而非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系,这的确够另类,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一个特殊的案例。(原载于12月10《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