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必须认清的宏观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机械地认为货币“不是松就是紧”那是严重的错误。

  我可以肯定地讲,2011年不会紧缩货币。请注意,第一,回收流动性不等于紧缩货币,把回收流动性说成是紧缩货币,这是一些不明白货币政策的误解;第二,之所以需要回收流动性,恰恰是因为流动性太大,但必须清醒,回收流动性绝不可能回收到“紧缩”的程度,那将是对中国经济的犯罪。

  事实也是如此,去看看11月份的货币政策报告,11月份央行净投放基础货币607亿元,只比去年同期少投放7亿元;在往前看(看图),今年全年基础货币都出于净投放状态。那些忽悠投资者说,央行货币紧缩的人,恐怕根本不看数据,也不敢看数据。

  所以,我们作为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必须学会准确、客观、辩证地看问题,切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现在的新闻报道,要知道,当下许多财经新闻记者年龄过小,加之一些“专家”为出名也喜欢偏激,所以,现在的的财经新闻报道容易“耸人听闻”,我本人也是新闻人,也都从那样的时候过过,我知道媒体的习惯。

  第二个问题:看到货币多(比如M2增长较快),就认为流动性大得不得了,这可能发生重大误判。

  原因在于,流动性不仅仅取决于央行的货币供给,而同时还受到金融市场的杠杆率、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监管环境变化的影响。

  比如,央行收紧货币,但商业银行、企业加快信贷资金周转速度,放大货币乘数,都可以对冲央行的紧缩;再比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变化、拨备覆盖率的变化、存贷比的变化、期货交易保证金的变化等等,许多监管指标的变化都会对市场流动性、对商业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能力构成重大影响。

  上世纪80年代,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之所以把央行对货币供应量控制,改为对利率的控制,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他“看不清金融机构到底有多强的货币创造能力”。那时,国际金融巨头的杠杆率越用越高,市场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

  所以,评估市场流动性大小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情。有经验的人,可以通过每天盯住许多金融市场的数量和价格的变化捕捉到一些信息,说话基本可以靠谱,比如樊纲,他每天都在关注市场变动,深夜都在看外盘市场的信息和变化;但是又没有经验,平时也根本不关注市场变化的人,单凭公布的一些简单的数据,说起话来就很难正确。

  央行如此,我们不掌握关键性参数的经济学家更无从判断。这也是为什么货币政策往往是“艺术”,而不是“技术”的关键原因。所谓“艺术”就是要凭感觉。

  第三个问题:投资者首先要懂大道理,相信“没有断点的逻辑正确”。

  可观地说,我们不可能准确判断现在的流动性到底是大还是小,但我们必须有办法评估流动性是“该大一点、还是该小一点、还是该保持现状”。为此,我们必须有能力“看穿宏观经济形势”。这样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什么时候该大、什么时候该小、什么时候该保持”。

  我认为,过去的两年,中国流动性确实太大了,需要把过度的部分收回去。早在2009年年初,我就提出“宽松过度,需要修正”。但是,把“纠正宽松过度”理解为“紧缩货币”是错误的。因为“紧缩货币”有其特定政策内涵,至少“紧缩货币政策”需要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压到正常增长值以下。

  我认为,现在绝不能发生货币紧缩的情况,否则危害严重。

  第一,紧缩货币必然导致货币升值,中国实体经济会受到严重伤害,进而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不能允许中国经济“死在青黄不接”的时候。

  第二,当发达国家全部执行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中国紧缩货币必然导致“热钱”大量流入,增加市场流动性,使得紧缩无效。这一点,事实已经多次证明。

  第三,国际时局和国内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也不允许货币紧缩。中央不可能做“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事,否则贻笑大方。

  这些都是大道理,都是没有断点的逻辑正确,也正因如此,我们没有看到中央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而如今以“稳健”取代“适度宽松”。所谓“稳健”:该松则松,该紧则紧;不加油、不刹车;不僵化、不教条。这不恰恰解释了中央对货币政策“积极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总体要求吗?当然“要管好流动性的总闸门”这是央行永远不变的基本任务。

  第四个问题:看清“负利率”的政策意图。

  许多人都在把“负利率”视为应当加息的理由,但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理由。去看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情况,“负利率”的情况占据了大多数时间,这次更是连续8年负利率。

  有些人拿这件事绑架中国老百姓,逼迫中央政府加息、紧缩货币,当然是在呼应美国人逼迫人民币升值,当然是别用用心。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负利率”本身是有“合理政策意图”的。什么政策意图?发展直接融资市场。这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有这样提法(今年也不例外):大力改善中国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只有在银行存款“负利率”的情况下,才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尤其是今天,当中国经济风险空前巨大之时,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尤其是股权融资市场更显得无比重要。因为只有股权融资才可以应对这样的风险,我们不能指望银行贷款去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育,这不符合银行的经济功能。

  实际上,我们应对看出来了,现在“银行退、股市进”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这完全符合我们“压楼市、放股市、保银行”的政策判断。

  第五个问题:反对加息,不等于反对控制流动性。

  中央不允许轻易使用“加息”手段控制流动性是及其明智的决策。这一点,前央行主管货币政策的副行长 吴晓灵女士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用不着我再多废话。

  但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白“加息控制流动性”的传导机制是:改变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而我们有的是手段实现货币乘数的改变。比如,监管指标的改变、上调法定存准率、贷款控制等等等等。根本无须依赖加息。

  加息的副作用,远远大过积极作用。

  我的判断是,未来央行许多货币动作只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所带来的流动性,而不是紧缩货币。注意:除非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