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布的《2000—2011年社会蓝皮书》,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新词——“回调”——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令人遗憾的信息。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居民的“社保满意度”都已下降到“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
也许从有关方面来看,《2000—2011年社会蓝皮书》中提供的这些数据和信息简直是笑话。他们的感觉似乎与老百姓截然不同,正是所谓志得意满——“我们干得不错”:“十一五”期间提出了社会保障要“覆盖城乡居民”,2007年以来的三年中,已经使城乡低保覆盖了城乡居民,使城乡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已经扩大到90%以上,而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也扩大到将近50%。尤其在2010年,有关部门翘首以盼的《社会保险法》已经出台……
好几年前,给北京市的《社会蓝皮书》写过一个关于社会保障的报告。其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评价和老百姓的评价截然相反。政府部门对工作的评价,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评价,常常是感觉不错的。因为这类评价是以自己在年初或“五年计划”之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和任务为评价标准的。任务完成了,目标达到了,那就皆大欢喜。譬如,社会保障改革干了20多年还出不了一部《社会保险法》?现在出了,那自然是值得自豪的。又如,新农保的“试点”今年的目标是覆盖面达到23%,现在达到了,那自然也是功劳大大的。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老百姓又不满意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的社会政策是其“产品”,而老百姓是这些“产品”的用户。用户是上帝,上帝不满意,那岂不是问题大大的?
大大的问题就在这里,因为我们政府部门考虑问题,其出发点常常不是让老百姓满意,而是要让“老板”满意。所以他们制定计划,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不出错,因为如果出错,“老板”一定不满意。自保之后,就要考虑如何投“老板”所好,老板没有想到的、说到的,即使明知这样做更好或者这样做不好,他们也一定不会主动去做。就目前的社会保障改革而言,后者居多。
我们来列举一下2010年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糗事”:
去年年底,有关方面就说,社保法马上出台,农民工的社保转移接续问题即将解决。后来,确也见过一个关于“转移接续”的“暂行规定”,接着就着急忙慌地把农民工“退保”的路给堵死了。一年过去了,社保法也出台了,恕我眼神不好,好像还真没见到有媒体报道过农民工异地转移接续成功的例子,而不让农民工退保引发群体事件倒是时隔一年还有印象。
今年年初,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又闹得沸沸扬扬。事业单位改革还不见真章,本来应该是这场改革“大结局”之一的养老保险倒要提前出演,岂不咄咄怪事?这件事导致的社会分裂其实是后果严重的——企业职工、事业单位职工和公务员,再加上农民、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伤疤被人为地撕开。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原则叫做“刚性”原则,哪本社会保障教科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为什么偏偏要去违反这个客观规律。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低,而且确实是太低,解决的办法是提高标准。为什么偏偏要用将事业单位养老金纳入同一制度这样的最不可思议的办法来处理这个问题?——什么是事业单位,就是医院、学校、科研单位……不怕伤了知识分子的心。
到了下半年,又在媒体上来了个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大讨论。不顾中国的国情,硬要往所谓国际经验上靠——别的国家都延迟,所以中国也要延迟。别的国家没有中国这么多人,没有中国这么多劳动力!从现在到看的见的未来,中国的就业问题始终是第一大问题。我们现在常常讲分配,其实失业的本质就是参加第一次分配的机会被剥夺。人家都分配两次,失业者只有一次,而且再分配的结果常常是“九‘保’十不足”。何况现在当年的“4050”正当“5060”,拿了养老金可以喘气顺溜点,可以回归主流社会。这时候讨论“延退”,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弹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
到了年底,物价猛涨再次放大了公众对社会保障的不满。其实老百姓看的不仅仅是CPI,他们更深切的感受是食品、居住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所以,年底的物价大幅上涨恰恰是戳到了老百姓的痛处。再想想10年、20年、30年之后,对社会保障的信心从何而来呢!
说到底,以上的许多政策考虑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社会保障要尽量多收钱、少发钱,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保住社会保障制度不差钱。社会保障将来会不会差钱,其实光在社会保险基金上算来算去是没有出路的。社会保障的出路何在?那就是要把这项制度和国有土地、国有企业链接到一起。“国有”是什么?我们叫它“公有制”。“天下为公”,现在如何体现这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位公民在内的“公有”呢?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上也许是最合理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保险的因果关系从来不是“交钱—发钱”这么简单。问一个问题,一个人20岁参加工作同时参保,到60岁退休,其中40年间,养老政策从未调整的例子有没有?也就是说,20岁时参加工作同时参保与政府定下的社会契约,到60岁时不曾改变的例子有没有?不要说中国,放眼世界,可以说一个都没有。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一个人退休时拿多少养老金,实际上是由他退休当时他所在的国家或社会能够创造多少社会财富以及这个国家或社会怎样分配这些财富决定的。
总而言之,对于中国社会而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决策,制度设计者和决策者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考虑问题,他们对制度的满意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考量指标。说到底,众所周知,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机制,要是社会保障反倒成了引发社会不满的原因,后果不堪设想。
社会保障:老百姓为何不满意?
评论
编辑推荐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