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良禽择木而栖”的风水观


             英雄拥有用武之地才是事业发展的好风水
  
       -----从张小秋在输血医学事业研究上有所作为说起
                     
                   曾祥裕
   

  “意气风发不在一时,坚持不懈才是真英雄!!” 这是我捧到张小秋刚出版发行的一册新书《输血医学常用英汉词汇术语速查手册》时发出的感慨!张小秋对输血医学事业的执着有所收获,除了他热爱输血事业的坚韧外,还在于他重新获得了用武之地。他是一个具有生存智慧的知识分子,懂得如何进退,懂得如何选择有利于发挥个人专长的好风水。风水观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当你处于不利的环境下,就要重新审思人生的定位,主动选择一方有利于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的好风水。

   张小秋,男,1956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现为江西省输血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主任医师。在1995年3月至2005年11月期间,张小秋任赣州市中心血站副站长、站长,我身为赣州晚报记者,有缘接触了张小秋,在与他相处的日子里我惊喜地发现在他身上散发出难能可贵的书香味。记得我们出差到延安、深圳等地,他每天晚上睡前无论再累也要阅读《英语世界》和行业杂志。他说作为一个血站领导要保持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学术先进性,才能及时处理临床输血遇到的突发事件,才能让有效地让输血工作与临床医学相配合,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造福患者。

   于是他无论工作上的事务再多,也坚守输血医学的研究。他的学术成果在该行业可谓是出类拔萃。之前,他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0多篇,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论文6篇。此外,他主持的科研项目有两项荣获江西省卫生厅颁布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二等奖。
  
   张小秋的研究视野开阔,他担任血站站长以来,就血站提高质量管理创新了一整套举措,其倡导的“质量才是硬道理”的思路和管理办法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赣州市的统一供血、推广成分输血、开展公民无偿献血和推动捐献造血细胞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那时的赣州血站是全省同行业的一面鲜艳的红旗!外地血站领导和专业人员纷至沓来来赣州学习取经。

   张小秋的研究务实性强。他认为学术研究不是坐在书斋上抄抄写写,空谈无济于事。他身在输血事业第一线,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自1998年10月1日起实施后,全国大部分血站都面临体制的转变。一是《献血法》规定血液来源依靠公民无偿献血;二是临床供血以供全血为主发展到以供成分血为主。他针对中小规模的血站(年采供血量在5百万毫升以下或地、市以下血站),在转变体制的过程中所遇到许多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撰写了论文《实施《献血法》后中小血站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就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此文在《中国输血1999年年会暨纪念ABO血型发现100周年学术交流论文专辑》发表后反响强烈,对更高层决策层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我记得每每来到他办公室可见到其办公台上摆着一本《领导文萃》杂志,我笑着说,你还有时间看这类官场读物?他正色说道,这是他当担任血站一把手后多了一本必读之杂志,对其中登载的一些反腐案例更是认真阅读:“读史以明智,鉴古而知今”,警钟要常鸣,要在心灵深处筑起一道防腐的长城!” 在熟悉他的行为方式的人们心中,张小秋的确是这样的一个过的硬的两手清风的基层干部。

  
    细节之处看人品。张小秋事事处处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记得2005年秋天我荣获了江西省无偿献血促进奖后,在庐山参加全省无偿献血志愿者学习班。张小秋与我同住一个房间,每次洗澡前他征求我的意见;他习惯起早,每天早晨起来后静悄悄地洗漱,生怕吵醒我。有次我与血站工作人员外出参观学习,他反复在电话中交待下属要关照好我的出行。记得我们在庐山学习完启程下山,他驾车看到路边有其他地区的学员正在焦急地等出租车去车站,他当即停车询问,了解到他们的困难后,叫我们下车掉头送他们到汽车站。

    张小秋,一个典型的学者型基层干部,言谈举止之中透出一种儒雅而幽默气质。与他接触过的人说他很有人情味。他无偿献血一马当先。1993年,张小秋还是赣州市卫生局的一名普通干部,没有人动员,组织上也没有要求,5月8日他独自到医院第一次无偿献血。献完血后,他照常上班,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以后他每年献血一到两次。1995年,从卫生局调到血站工作后,他更是坚持带头献血,并由一次献200毫升增加为献400毫升,遇有突发事件,则踊跃充当“活血库”。他用行动作宣传,用事实回答了无偿献血对身体健康无害。早在上个世纪九十代中期,张小秋就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金质奖章。之后随着他无偿献血量的增加,他又先后荣获全国和全省无偿献血奉献银奖。
 
    起初,家人也曾极力反对张小秋老是无偿献血,担心献血会损害健康,他总是耐心地解释,并用献血后健康的身体说服他们。自担任赣州市中心血站站长后,他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多年来,他不厌其烦地宣传无偿献血,讲解血液知识、献血常识与献血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身体力行带头无偿献血,使周围的人受其感染,在他身边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身到无偿献血事业之中。

    张小秋说,他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是社会责任感使然,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向社会奉献爱心,正是一种脚踏实地回报社会、提升人生价值的实际行动。
   

   当一个人身处事业热气腾腾的时候,本来更能拓展他的事业。但是在中国官场上少数昏庸的当局领导,不喜欢锐意进取的事业型和知识型干部,喜欢那种溜须拍马、请客送礼的唯唯诺诺的马屁精。张小秋正当年富力强开拓赣南输血医学新天地时,却因所谓的调整干部被迫调离他心爱的输血事业,当局昏官乱点鸳鸯谱,将当时江西省唯一一名输血科专业的正高专业技术人才,调到赣州市卫生局中医科当科长。一个全省响当当的输血医学领域的专家不能从事他所喜欢的工作,而错位去从事非他学所的专业,这种人才乱用的错位现象在中国比比皆是,这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要是张小秋听“话” 也罢,也能做一个舒舒服服的中医科科长,过上一杯茶一张报的悠闲生活,享受公务员待遇,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差事呀!但是,张小秋骨子里太热爱他的输血医学事业,这个领域中有不少课题等待去研究去创新。他左思右想,想不通自己一门心思全力以赴扑在工作上,而且工作也卓有成效,为赣州市无偿献血工作争光添彩,为何不让他干他的热爱的专业呢?他想了想,无论如何不能听从昏官的安排。他的窘况被南昌中心血站获知后,慧眼识英才,当即向他伸橄榄枝,一个月之内南昌市政府把张小秋作为特殊高级人才破例引进。

    人的快乐莫过于做他所喜欢的事情。张小秋于2006年2月调至南昌市血站任技术顾问,积极搭建血站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了安全输血的各个环节的运转。他除抓好血站质量管理外,还发挥临床输血技术的专长,四处奔波开展讲学和危重病人的会诊,解决了临床输血技术难题,曾成功运用输血救治技术拯救了危在旦夕的四例重症患者的生命。张小秋临危不乱,从容施展输血救治技术的事迹,一时为南昌医疗界传为佳话。人们纷纷对张小秋的临床医学和输血技术刮目相看,认为引进这个人才太值得!

    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赣州市没有给张小秋一块更好发挥其技术专长的舞台,但是南昌给了他。虽然张小秋仍然身在江西省内,为临床输血事业发光发热,但是他是无奈含泪离开生养他五十年的赣州这方水土,无奈离开他年迈的母亲。

    这是赣州人才的流失呀!当我走访部队、学校以及医院时,人们一提到张小秋就深深惋惜他的调离,为赣州卫生界失去了这样一个优秀专业人才而惋惜!我想为何在倡导建设大赣州建设新赣州的今天,某些当局领导这么无视大局,随意压抑和糟蹋专业人才?人才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作为家底子薄弱的老区赣州,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多少人才流失在沿海发达地区,他们一走出赣州就龙腾虎跃,各自在自己的专业舞台上有所建树。所以,在赣州民间不少人百思不解的是,有些人在赣州名不见经传,在外地却是生龙活虎成了人家手中的香脖脖!面对这种人才使用效果的强烈反差,该是赣州为官者反省的时候了!一个高级人才的流失,当局为官者冷嘲热讽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袖手旁观者有之,就是没有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官员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古代为官者尚且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历史责任感,作为现代领导者(自称体现先进性的为官者)更要有纳贤的气度和胸怀,要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用人观。

    从张小秋的调离赣州到今天张小秋的事业如日中天般的成功,我们领悟到了什么呢?我想,英雄拥有用武之地才是事业发展的好风水。人的一生在事业上要春风得意,有所作为,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人才发展的内外环境,必须依靠个人勤奋努力,必须要有处世立业的过硬本领,必须要有一个如鱼得水、舒心施展才华的平台,必须要有脱颖而出的机遇。不过所有的必须都必须统领在一个善于纳贤而有气度的领导者眼皮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只有领导者爱才惜才,才有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

    在本文将结束之时,让我们重温一下胡锦涛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报告中的一番语重心长的讲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可以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团队,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可以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全新的产业。在我们的院士队伍里,就不乏这样的将才和帅才。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这类人才还不够多。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抓紧培养造就这类人才,尤其要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领军人物。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大批各个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结构,以推动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

    张小秋被迫调离赣州,作为他个人来说,当时是心情压抑的无奈之举,事过境迁,他重新获得发挥他个人专长的舞台,省城更为广阔的天地让他如进入天高任鸟飞的境界,“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由此我想到电视剧《汇通天下》中的章崇文,空有满腹经纶,赤子之心,一心想报效国家,为皇帝效命,但生不逢时,值慈禧太后执掌朝政,官场黑暗,政府软弱无能、腐败,伤透了这位才子的心,几经波折,终于看破宦海沉浮,转东瀛日本参加爱国组织,换另一种渠道来救国。章崇文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连最上层都那样私利、黑暗,下属管吏又岂能清正,"觉得为这样的政府和"主子"卖命不值,只好重选择另一条报国救国之路。

    从这点来看,张小秋是明智的知识分子,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从容应对厄运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坚守事业阵地,不断开拓人生新天地的胆略和勇气。(作者系赣州风水养生堂堂主,联系电话 13766307454,QQ175613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