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教的问题是“四个现代化”


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本文通过对中国高教的现状分析,总结出“中国高教现代的四化”。现代的中国高教“四个化”制约着高教人才培养,这“四化”才是高教的症结所在,而不仅仅是“行政化”一个方面。
】高教 四化
 
中国高等教育存在“行政化”现象,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2010年7月2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第38条,还明确提出:“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其实,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只有“行政化”一种现象,而且,“行政化”还不是高教问题的核心。其中的行政级别,是中国任何公共机构社会存在的编码,对话的前提,它是高校的行政资源,高校本身也有行政工作。在中国,若是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只会削弱高校的生存环境,打压高校与政府对话、谈判的地位,与社会交往的基础,事实上是对高教机构的贬损。取消高校行政级别类似于“儿媳妇有错,批评儿子”一样,有张寇李戴之嫌。我们要反对的是“管理行政化”,而非行政级别。
 
那么,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如果在高校生活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我国高校问题的症结是:我国现代高校全面实现了“四化”。
 
第一,“学校政治化”。高校政治化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学校由政治组织管治,把高教事业转化为政治事务,从理论到实践只为政治服务;
 
二是学校一切事务必须符合单一政治倾向,其他任何政治倾向、思想意识都属违法行为;
 
三是政治学术也只能采用单一政治理论,禁止其他任何政治理论、思想意识研读与传播;
 
四是学校的政治组织垄断了学校最高决策权,事实上包括教学事务、科研等学术性事务;
 
五是开设的政治思想课程,由政治组织最高决策机构明确指定,并有日常监督与检查;
 
六是学校法人代表必须是上级政治组织委派,并在学校政治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等等。
 
到目前这止,中国社会还没有“高校政治化”这一概念,虽然人人心里清楚明白,就是没有权威机构与权威人士说出来,其优点和弊端也没能析离出来。中国目前的大学文化最大特征就是“高校政治化”,这是“苏联高教模式”最大的特征。它像高校的一块强大的磁铁放出的无形的磁力线一样,规定了所有“大学人”的行为方向、思维定势;整个国民教育系统,都是在为党培养接班人,它像地球引力场一样,规范了国民教育一切行为。
 
第二,“管理行政化”。高校管理行政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是高校的党政领导机构组成人员,都是行政官员,没有学术性、专业性要求,即使选拔时,要有一定的学历与高教经历等,那只是装装门面而已。目前,中国高校的党政领导层,极少有“教育家”的特质,即使个人有“教育家”的倾向,但实际工作与氛围让你做不了教育家的事。
 
二是学校各类事务决策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用行政决策方法代替教学、科研等学术决策。即使主体是教授参加的学术型决策会议,最多的是民主投票,以西方式政治民主代替学术讨论。
 
三是学校理论上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教职工代表会议”,代表是按教职工人数选举的,没有学术意识的代表占比超过50%以上。
 
四是没有制度安排的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只是利用其理论上的合法性,实际是行政事务的“婢女”,需要开会决策时,也以民主投票方式进行。
 
五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垄断了高校的一切教学、科研事务和最高决策权,高校的学术性活动源于行政、评价于行政、决断于行政。行政事务充斥于全部教育、科研空间,学术完全行政化了。
 
六是国民教育系统,各级各类的学会等学术机构,全部被教育行政领导与高校党政领导层垄断,全国最高学术权威,又被以清华、北大等学者为主体的学术官僚们垄断,甚至学术观点、学术理论、学术权威等,都是在官僚垄断基础上的学术。
 
在高校中,“管理行政化”最突出的是近10年成立的高职院校。这类高校,大多没有或较短的高教历程,本身先天没有“大学文化”的内涵与基因。如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学二级单位,就不执行“书记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可在高职院校里,院、系二级教学单位仿效校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学与学术问题全部转化为行政事务。基本没有学术讨论、争论与学术流派之说。
 
第三,“计划、市场化”。高校的计划与市场运作模式都十分明显。
 
高校从招生到教学,最后发毕业证,完全执行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一整套方法,而毕业生就业和户籍与档案等,又完全执行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套。
 
一是招生计划,本是精英高等教育的产物,高中生对高等教育不甚了解,国家也没有明确的对高教分类,高校与学生之间都是瞎子摸象。人的智能有智商、情商、魂商、变商等四大智力基础和八大特征智能(多元智能),高校招生基本是理论不清、乱点鸳鸯谱。
 
二是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本身没有明确的特色,全国高校一个模式,一个式样,信息不透明,教育部掌握的高校统计数据,其真实性、可靠性,不知有百分之几是真的。
 
三是高考分数成了唯一指标,只有高校选学生的权利,学生没有选择学校的权利。教学计划,延续了招生计划安排,录取什么专业,就读什么专业,学校依自己的资源设置专业,与社会人才需求完全脱节。就业市场化,大学生所学专业既没有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也没考虑社会需求,所学非所用,既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又浪费了大学生黄金年龄。
 
四是科研全部是上级下达的任务,教授没有自主权,不仅下达的科研项目,大部分没有经费资助,更没有自主科研项目一说。国家“花钱购买”的科研课题,高比例项目的价值只能说是废纸一堆,更没有付诸实践和应用,科研与需求两张皮。
 
五是在高职院校里,学校没有自主权。学校教务处列出的每学期工作项目,90%以上是教育部、教育厅要考查、评优、比赛的项目。教学中,教师没有选择教学方法的权力,课堂教学也要全部统一成一个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与“行动导向”教学法。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全国各行各业改革开放30多年了,可是,高校除量的扩张和因此带来贷款搞建设、学生交费上学外,实际上既没有改革、也没有开放。对内资开放,却是四不像的“独立学院”模式。毕业生就业之前,全部是计划招生、计划专业、计划课程;毕业后,又全都有按市场需要就业。计划性机制制约着高校的发展,生源与就业又与市场接轨,计划与市场的缺点尽现,全部是错位对接。
 
第四,“庸俗、媚俗化”。中国高校已经庸俗化、媚俗化了,知识份子媚官、媚权、媚钱。
 
一是高校政治化,导致教授在学校的地位被边缘化,不安心三尺讲台,对调离学校或在校从政当官趋之若鹜。
 
二是学校管理行政化、官僚化条件下,在学校能争取到行政岗位任职,也算三生有幸。学校行政办事员岗位,比教授岗位紧俏;若能调到后勤、基建、招生、就业等岗位,能掌握一定的学校资源、财务支配权,更是削尖了脑袋。如百年名校“武大后勤窝案”与其副校长、副书记的腐败案例,足以说明高校庸俗、低俗与媚俗到何种程度。
 
三是媚官、媚权、媚钱等媚俗、低俗行为,不只仅仅是让高校行政系统庸俗化。其后果是行政强势地位垄断学术事务决策权,使高校不只是管理行政化,学术也行政化了。
 
一方面,没有讨论的气氛与学术氛围;学术事务采用行政决策、投票制,制约了学术生存与发展;真正搞学术、做学问者,靠行政权力施舍过日子,个个灰头土脸。另一方面,发论文靠关系、看头衍,不给稿费要收版面费,出著作不给版权费还要作者补贴出版社;可是,学校官员们,因为掌握了且部资源,却个个是做学问的“尖兵”,近水楼台先得月,职称有了,还要争取一切可能的学术头衔、荣誉;教育系统的学术机构与场所,呈现出教育官僚与退休官员占据的局面,长年忙着比赛发证、收费开会、组织学术旅游、出版教材等。
 
这样的“四化”型高教,叫它怎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才?
 
1942年6月,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三次下命令给西南联大,要求全国教材内容、考试方式,课程设施都要全国统一,由教育部核准。西南联大教授们经过认真考虑、讨论,对教育部的办法提出异议。(全文较长,又是文言)大意简述如下:
 
大学包罗万象,任务为百年树人,各大学自有其教学经验,宜稳定,不宜多变。同一课程,不同学校,讲授内容各不相同,教育部行政领导时有更迭,如果一切都由教育部决定,朝令夕改,大学将无所适从。今天的教育部官员,也多当过大学教授。当他在当教授时,专教一门专业,兢兢业业,尚恐出错。为什么到了部里,忽然成了万能的指挥者(原文为“智周万物”),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三校创办之初,办学方针都是遵循教育部方针办的,施行多年,为国培养人才,说不上有功,尚未出现流弊。全国大学,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部的统一教材,统一课程的规定似可以允许例外。
 
这样的话语,其底气来自教育学术、来自教育行政原本对教育自主权的尊重。现在的中国大学,可以说没有一位大学校长和教授能说出样的话来。即使有人想说,也没地方让你说,更没有必要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所以,不解决高校的“现代四化”问题,要想培养“张伯苓式”的教育家,办“西南联大”一样的大学,那只是望梅止渴。
 
2010年12月17日,《新京报》报导:《26所高校将定“办学宪法” 涉党委等根本问题》,据我所知,这是1989年后,中国新闻媒体第一次公开提到这一问题。
 
 
                                   201012月19日
                           
作者简介
柴福洪,男, (19575--),湖北蕲春人,经济学硕士,黄冈职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