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的建筑都是好的


                                  大街小巷的建筑都是好的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由蔡照明先生激发出来的,他拥有一个网络平台,想发起关于“楼品”的评论,我作为“评论专家”建议他放弃原有立场和出发点,理由在于,我认为土地和产权问题,远比城市审美、建筑道德重要。关于建筑审美和道德,我担心人们认识不够深,在非常肤浅和片面的角度,发起大众议论,把这些精深问题搞成商业化噱头,一地鸡毛。

    大街是政府主导的,小巷是百姓主导的。中国的大街小巷都是好的,这种判断不是出于政治献媚,而是出于对所有劳动和汗水的肯定,政府里有贪官污吏,百姓中有蝇营狗苟,但三十年来在城市化方面的努力,不容抹杀!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有过一句名言:大街上的东西都是好的。他对美国的非精英化的市民生活空间给予高度肯定。这当然是片面真理。这句话用到中国来,我还得加上小巷,包括城中村的小巷。中国的主要大街是GDP大街、政绩大街,这是资源支配的模式与过程的必然结果,尽管可以批评之处甚多,但,这些大街毕竟是给人在用,并且发挥出了效果。更重要的是,中国城市中小街小巷的建设从未停止过。深圳这座城市中,城中村的占地范围将进400平方公里,在全市总的建设用地中,将近一半,住在城中村的人口占到80%,可是,在热热闹闹的房地产媒体上,这么巨量的建筑和人口,居然没有任何版面,这些空间和人群在社会版,不在房地产版。而政府和地产人居然达成一个“共识”:社会版的归政府,地产版的归地产商。政府有点傻,居然“签”这样的约,还被上了套:学新加坡、学香港。

    10多年前,王石先生等人发起“新住宅运动”,在上海的启动宣言发布会上,好像就我这个公务员、学者、农民三位一体的“杂种”提出新住宅运动不能忽视“集体土地上的抵抗”。近年来,从中房集团董事长位置退下来的孟晓苏算是在不遗余力替“小产权房”张目。政府还不幡然醒悟:正是这个不被承认的小产权房,是政府狗咬刺猬一样不得要领的“房价调控”的有效利器。深圳,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城中村,房价将会怎样?城市产业将会怎样?城市将会怎样?反过来看,没有那些高端豪宅,这个城市不会崩溃。当然,没有房地产,深圳城市也不好说,但,房地产不等于高端豪宅,这是两个概念。城中村、小产权房,也是房地产,并不另类,是傻乎乎的国土部和住建部把他们打成另类。而精英们的批判意识在其他地方不敢用,用在“所有建筑全是垃圾”、“高楼林立都是石屎森林”方面,似乎热情洋溢、得心应手。殊不知,正是中国的“垃圾建筑”在改变世界城市竞争的格局,正是我们的25小时便利店,让那些下午5店关门每周工作20个小时的欧美生活家们瞠目结舌,不是中华文化,是中华的劳动,改变世界和我们自身。

    在房价高涨声中,正是城中村给了巨大的低收入人群以安慰和实在的居住空间。如果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是世界头号问题,城中村和小产权房为解决城市化的贡献就该得诺贝尔和平奖。(本文供南方都市报地产评论使用。请朱文策、赵磊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