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制度及法律
早期社会制度是由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演变而来,并与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族群相互作用影响着社会制度后来的发展。

第一阶段:人适应自然环境形成的社会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
第二阶段:有组织的社会人有了改造自然的力量,形成了人的力量与自然力量的平衡结果;
第三阶段:有组织的社会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集团,社会制度是不同社会集团力量抗争与平衡的结果。
沟通技术条件与民主实施范围
民主在信息可对称的范围内才能有效实行, 早期人类社会的沟通条件是面对面沟通或部分书面沟通,如: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民主,古罗马早期的贵族民主,公民参与民主活动主要集结在市政广场或议政厅,这样的场合和条件才能达到信息对称,所以早期希腊公民民主和只有在雅典等这样的城邦国家才能有效实行,罗马早期的贵族民主加平民民主只能在罗马共和城里有效实行。
罗马的贵族民主与平民民主结合的共和制度,在罗马发展成为帝国后,疆土太大,古代时期的没有现代通讯条件,信息无法实现各地对称,距离远的地区根本无法了解和参与国家选举活动和投票,已经无法继续普遍实行民主,因此罗马共和国实际变成了罗马帝国。
罗马的贵族民主与平民民主结合的共和制度,在罗马发展成为帝国后,疆土太大,古代时期的没有现代通讯条件,信息无法实现各地对称,距离远的地区根本无法了解和参与国家选举活动和投票,已经无法继续普遍实行民主,因此罗马共和国实际变成了罗马帝国。
早期中国社会结构


周朝 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
阶级:贵族、平民、奴隶。
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士。
士:没有统治权,超国界。
周朝贵族戴冠,天子:十二浏,诸侯九浏,大夫五浏,士没有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喜欢养士,士的工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之争起因:心智的成熟、社会的剧变、士人的崛起。
中国长期的封建帝制,与中国内陆平原型地理气候环境有关、与长期沿用由象形文字演变的统一的文字有关。
中国有众多的民族和方言,大多数使用汉字,因为汉字与发音无关。使用同一文字,保证了文化统一,民族认同。
另外,在中国,没有独立强大主宰人民思想和思维的宗教势力。皇帝在中国总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皇帝权利没有边界,冒犯了皇帝,常有可能被满门抄斩,除了皇帝,其他任何人私人权利及私有财产都得不到真正保护,官越大越安全,容易形成专制、官本位。
不从法律上保护私有财产,有权的人就不会去讲民主,使自己的权利受到威胁。
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制以及给选民机会和条件认识候选人,都是保障实质有效地产生、发展并实行民主制度的基本条件。
而中国只是在现代最近的宪法改革中,才纳入保护私有财产的条款。
法律
民法 诞生于商品经济社会,民法在本质上是权利法,民法的重要内容就是规制和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利,行为由法律规范,对人使用讲究效能和价值。
中国以刑法混合行政法为主,没有民法。中国古代法以刑为本,只是些禁止、命令的强制性规范
行为由礼仪、等级来指导,没有明确的约束边界,对人的使用讲究服从和控制。
有效的法律体系实质是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
西方法律
公元前450年,罗马贵族议会与平民组织妥协,签订第一步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两名执政官,一名由贵族担任,一名由平民担任。
中国法律起源
原始社会:习俗
中国古代奴隶制法律:礼和刑组成
刑始于兵(战争-对外),礼 源于祭祀(对内)。公元前21世纪夏朝有了王位世袭,按地区划分国民,设立公共权利,有了“圜土”-圆形土墙围成的监狱。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魏国宰相 李悝《法经》。
孔子倡导的仁政,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礼和德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是会发生变化的,是不稳定的,也是不清晰、不准确、是非的界限是模糊的,也很难定量的。
中国广泛的地方和基层村落、家族的社会治理机制,依赖的是儒学的礼教,如: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 等。由于广泛的基层百姓,识字的人少,礼教通俗 易懂,容易被普通百姓理解接受,而法律体系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关系体系之上的,需要 有识字能力的人 系统地学习才能被掌握。
2、教育
西方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中世纪初期,统治西欧的各蛮族王国在文化教育方面是一片空白。这时,基督教会就成了古代文化的承担者和传播者。由教士本尼狄克创立并为教皇格里高里一世所发展的修道院制度,保存了古代文化知识。在教会的努力下,陆续出现了一些修道院学校、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教会学校逐步形成了被称为“七艺”(文艺学科教育)的学习课程。
中世纪大学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在城市的发展中,兴起了各种手工业行会、商会,它们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这成了大学的榜样。大学在它诞生之初无非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业公会,学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管理。所有的教师联合成特殊的组织即专业行会,称为系或教授会(faculty),后来把系理解为教授某部门知识的大学分部;学生则组成同乡行会,双方各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简单来说,大学作为一种行会体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师关系。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本为执有特许状的一种社团,享有高度的自由。大学作为一种行业公会,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机构,实行完全的自治。它既不受任何上级的管辖,也不受所在地方的限制。如果学校与市政当局发生矛盾,或者对所在地的条件及环境感到不满意,便会全校搬到其他地方继续办学。教者可以自由的讲授,学生可自由的研究,允许大学师生结社、罢课、罢教,自由安排课程、聘请教师或享有迁移权、行乞权、免纳捐税、平时免受兵役和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等;几乎不受君主的干涉。
教会、世俗君主与独立自治城市的三足鼎立为中世纪大学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如果说,教会统治的是人的信仰,封建领主管辖的是人的世俗生活的话,那么大学的疆域则是学术与知识。正是利用这种形势,在与教会与世俗君主以及与自治城市当局的摩擦和斗争中,中世纪大学为自己争得了独立自治权,并为后世的大学留下了自治传统。
公元10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农业生产缓步上升。随着剩余农产品的增多,手工业得到发展并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活动也逐步展开。在教育领域同样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这就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由逃亡农奴重建的城市兴起了,经过战争,新兴的城市获得了自治权,一些富裕的市民成为最初的富有者——新兴资产阶级。这使大学的创办有了社会基础。
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促使,使西方重新发现了古代(希腊等)的文明,并传入了东方的文化和教育(包括 伊斯兰文化和用阿拉伯语译注的古希腊学说),这为大学充实了学习的内容。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使大学在这种二元政治中有了立足之地。经院哲学内部蕴含着怀疑信仰而崇尚理性的新思潮。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了。
起初在某些城市,学生按籍贯组成“同乡会”,教师按所教的学科组成行会性质的“教授会”。由于需要,这些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结合成学习和研究的“组合”,这些“组合”就成为最早的大学。
到了12世纪,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大学。13世纪后,欧洲各国增设了一些大学。中世纪大学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者是波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波洛尼亚大学以研究法学著称。波洛尼亚地处意大利北部,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颇多。波洛尼亚原有一所法律学校,1158年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的令,发展成为正式的大学。该校主要是学习民法和教会法。13世纪初,学生达5000余名。1316年增授医学,1360年又增授神学等学科,使波洛尼亚大学的学科进一步完善。法国的巴黎大学在中世纪也盛名远扬。这所大学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主要研习神学。1198年教皇西勒士丁三世赐给巴黎大学许多特权1231年,罗马教皇以谕令肯定该大学的自决权。巴黎大学分为文、法、医和神学4科,成为当时西欧大学的典范。
中国教育
中文文献中,“大学”一词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为商朝贵族子弟读书的处所。后世称为“太学”。
历史文献:“勿酹王,惟癸酹,于甲酹,于且丁旦酹,于延旦酹,于大学酹。”《小屯南地甲骨》
教育方面,中国推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由于以一家学说为基础,产生了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张希清认为: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或曰与其他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科举给普通人提供了进入官僚阶层的通道,是统治阶级吸收民间精英的重要手段,它削弱了下层阶级的力量,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至于中国教育方法,由于中国的文字演变到后来已经不象形了,只有靠老师教,靠视觉来识字和记忆,每个字都需要死记硬背,形成了与文字相适应的老师教、学生背的灌输式教育传统。这种教育模式,容易造成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的局面,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举例比较 美国的英文教育。在美国,学龄前 幼儿通过多种游戏式教学方式,就很容易地掌握了26个字母,以后靠自然的语言交流环境听大人、媒体讲,根据语音辨析发音音节,锻炼拼写能力,总结掌握发音规律,靠拼写记忆、增加词汇,很少死记硬背单词。美国每年都在全国举行拼写大赛,促进儿童少年的拼写能力。从而促进了儿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得教育方式灵活、生动。
中国国力走下坡,是自明朝后期开始,尤其是郑和下西洋后,在宦官怂恿下实行愚蠢的海禁政策。
顺便提一下,中国文化的伟大优势和弱点,在毛泽东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毛泽东在军事、政治、历史、诗歌、书法、哲学方面的伟大就是中国文化优势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极度欠缺,就是中国文化弱点的集中体现。
历史发展到今天并没有就此终结,研究历史,是为了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给未来指路。也许中国会再次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不幸的是,在历史的长河里,与西方相比 今天的我们却生活在中国发展的低潮期。
研究历史, 对比分析中、西的发展历程,就是为了找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扬长避短或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使中国发展的更快。
虽然,中国近来经济发展很快,总体国力已经排在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中国人均产值还很低,还不是经济强国。
实际上,中国知识分子精英一直在思考今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如何解决中国的农村、农业发展问题,让7、8亿农民也富裕尽快富裕起来。
首先,比较下目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是如何处理农业、农民问题的。目前,在发达国家农业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之的百分之几,农业人口也非常至少,所以国家给农业补贴丝毫不影响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农业是保证人生存基本需要的基础产业,地位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里从来不放弃农业补贴的原因。
中国(2003年)的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5%,按经济发展规律趋势,今后农业总产值所占的比例还将缩小。因此,中国也应开始坚定不移地对农业实行补贴,补贴会直接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农民的减少,过去农村的教育开支占很大比例,农民增加收入后,最大可能的投入也是在子女或自身教育上。农民接受了好的教育,才更容易就地转行从事第二、三产业或服务业,加快农村城镇化;或进城市找工作就业,从而减少农村人口,从而加速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补贴政策益处多多,要研究的应是如何补贴、补贴多少的问题。
中国(2003年)的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5%,按经济发展规律趋势,今后农业总产值所占的比例还将缩小。因此,中国也应开始坚定不移地对农业实行补贴,补贴会直接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农民的减少,过去农村的教育开支占很大比例,农民增加收入后,最大可能的投入也是在子女或自身教育上。农民接受了好的教育,才更容易就地转行从事第二、三产业或服务业,加快农村城镇化;或进城市找工作就业,从而减少农村人口,从而加速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补贴政策益处多多,要研究的应是如何补贴、补贴多少的问题。
自古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证明:商品交换是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尤其大规模、跨地区的商品交换是加速人类经济、文化科学进步的根本内在动力,中国的农业要发挥优势、提高生产效率、要加速发展也不能例外,即:要全面加速农村产品商业化,打破落后地区的长期自给自足的封闭农村经济,使其产品进入社会经济的大流通和大循环中,充分发挥全体社会的互补资源优势。
政府应建立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农业市场及农业应用科技信息的网络,由相关产业的企业协助,建立延伸到各乡村的信息接受及发布中心。各级政府要极力宣传该免费信息中心,让所有农民知道并利用它。促进农民进入商品经济社会的大循环中,发挥各地农业优势,加速农业产品流通,提高农业效率。
从全国各省的重点(移民)城市开始,建立义务的或半义务的、符合城市需求的进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由政府和希望吸收农民工的企业合办,政府提供培训基地和补贴一部分费用,企业提供市场需要的技能培训内容和教师等,其他费用由录用农民工人的企业承担,或吸收、鼓励企业及社会捐款。
中国最大的资源是人,但如果教育上不去,人口众多就成为负担。如果广大农村人口接受了良好教育,人口众多就会变成人力资源优势。
现代,电视、无线通讯等视像通讯在中国的加速发展和普及,大大改善了中国人的视觉环境,才加速中文的普及教育,缩小了与拼音文字的识字时间成本的差距。中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正是,电视机等视像通讯高速普及的二十多年。所以我认为中国近二十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真正内在动力是(由对外开放和视像通讯技术启动的)视觉环境的改善,极大地改善了基础教育环境,促进和提高了中国人汉字识字和记忆效率及文化科技普及,另外,中国不断地兼收并蓄西方文化,丰富汉字的表现形式和语法,强化了汉字表达的精确性和语法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缩小了拼音字母的相对优势。 但拼音字母依赖听觉(由于耳朵从来不关闭,因此是信息输入的最畅通道),过去和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主要依赖说话、通过语音交流,其优势依然存在。
虽然目前有很多视像传输(如电视、电影、录象等)系统,尤其是互联网提供了很多视觉的信息,给了汉字某些转机。但中国幼儿教育、初级教育仍面临巨大问题,中国需要加大研究依赖视觉记忆汉字的识字规律及其所需的(如:视觉)环境的研究,降低识字时间成本,加大幼儿语言智力教育研究,加大幼儿智力发展的研究及人脑和语言关系等的研究,为加速教育普及、提高教育效率提供有力的理论、方法和工具。
如:中国建立面向全国的大脑和语言智力研究开发中心,加强(依赖视觉的)汉字识字规律和幼儿语言智力发展的研究,找出高效识字方法及其所需的(如:视觉)环境,降低全社会识字所需的时间成本,提高文化普及效率。在全国各省或各地的教育机构相应建立大脑科学和幼儿语言智力发展教育应用中心,全面加速文化普及速度、推动全民素质提高,促进中国成为学习型社会。
小学就开始重视智力教育,其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分解的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内容。还有,要加强法律意识的教育,法律本身就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关系体系之上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和发挥汉字的文化价值(如:视觉艺术),形成百家争鸣的社会文化环境,让汉字文化走向世界。
等等
[1]《脑磁图》孙吉林、尹龄、赵文清主编,吴育锦主审,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 《全球通史》 (1500年以前)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3] 《学习的革命》 [美] 珍妮特. 沃斯 [新西兰] 戈登. 德来顿
[4] 《文字与书写 – 思想的符号》 原著:Georges Jean, 译者:曹锦清/马振聘
[5] 《汉字的故事》 李梵 编著
[6] 《科学简史》 林成滔 编著
[7] 《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易中天
[8](关于语言与大脑的关系,参阅: http://www.ibcas.ac.cn/news/2005/4/5/5144.htm , http://faculty.washington.edu/chudler/lang.html )
[9] 古印度、古希腊与中国古代语言学比较 作者:吴大伟(http://bigfish.blog.hexun.com/2653411_d.html )
[10] “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作者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张希清,《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等等
沟通技术条件与民主实施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