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为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至37.5℃,腋温36至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至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肛温虽比腋温准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39.1至40℃为高热,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与中医学的“壮热”;“实热”;“日晡潮热”相类同。
1. 取蚯蚓5条洗净后用沸水泡10分钟后取其汁内服。
2.黄瓜250克,豆腐500克一同急火煮至熟烂后喝汤吃黄瓜、豆腐。
3.生石膏30克加凉水适量文火煎煮20分钟后加入生甘草3克继续文火煎煮5分钟后取其药液内服。
4.取四缝穴(位于第2至第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处)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接着术者用双手拇食指挤压令出黄白色油珠样液体10余滴。针刺处禁湿水。每日一次左右手交替施术。
5.取十宣穴(位于10个手指末端的正中处。左右手共十个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接着术者用双手拇食指挤压令出紫黑色血液至淡红。针刺处禁湿水。每日1至2次。
6.按每公斤体重每次10至15毫克量将扑热息痛片研为细面后溶入100毫升、温度28至32℃氯化钠注射液中充分摇匀。患儿取左侧位去枕头、臀部垫高10厘米,由肛门插管7至10厘米深保留灌肠30分钟后再排便。
7.用冷温毛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至30℃)或酒精(30至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全身皮肤发凉应立即停止。
对高热采取及时得力的方法适当降温至正常是临床首要工作。热退后应该认真、细致、全面的进行检查,尽可能查明原因,可暂不给予特殊治疗防止误诊。高热时不显性水分丢失增多加之食欲减退,应及时补充水份和电解质。口服有困难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注意热量的供给,使用氯化钠液与葡萄糖液为1:4的液体(可适当予以钾盐等)。对伴烦躁不安、反复惊厥或一般降温措施效果不著者,可酌情选用氯丙嗪与异丙嗪。对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热,应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并对局部感染病灶要及时清除。如果高热时间超过24小时多法治疗不退者应注意合并它证。
201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