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中,银行、保险、基金三大行业,外资在基金行业的表现最好。在2006年的大牛市启动之前,海富通、招商等合资基金就已经成立,投资业绩可圈可点,积累了比较深厚的客户基础,大牛市一来,和其他基金公司一样,很快实现了大发展。上投摩根基金公司还一度是市场中关注的焦点。
但是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却非常艰难。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今年前10个月寿险保费收入最高的外资寿险公司为友邦,为67亿,所有外资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也只有483亿,而中资寿险公司中,仅中国人寿就实现了2900多亿的保费收入。一个排名在倒数的中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也要超过排名最前的外资保险公司。从保费上看不出来,市场份额最有说服力。2009年前三季度包括28家寿险公司和17家财险公司在内的外资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占整个中国保险市场原保费收入的3.848%。而2007、2008年占比分别为6.236%,3.985%。
外资保险公司2007-2009年市场份额不断萎缩,让我想起周星驶主演的《唐伯虎点伙香》中,在华府门口卖身葬父一幕中,一句台词:“看有谁比我惨啊!”
外资保险公司表现很差劲,银行就更不怎么样了。根据普华永道发表的调查,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额度已经连续三年下降,现今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7%。而在2002年,甚至有人预测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将达到10%的水平。1999-2004年,在银行里呆过几年,当时普遍的说法是,对于国有银行,外资银行要“狼来了”,是真的来了。当时的分析是内资银行如何如何糟糕,只有18般变化,而外资银行如何如何了不起,有72般变化,武装到了牙齿,也武装到了痔疮。
如果说外资保险公司能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说不定能扩大市场份额,但是不少外资银行由于在金融危机时向客户推销的毒药式衍生品导致不少国内富翁巨亏(甚至账户巨款亏光还倒欠银行),已经自掘了发展的坟墓。这方面的报道非常多,一些傻呼呼的内地千万富翁或是亿万富翁,把自己的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存入外资银行。不久后推销电话来了,问要不要按市场价的八折买进中国远洋。当时中国远洋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股价比唐古拉山的海拔还要高。一听是八折,就同意了。不料,按合约,是要每个交易日都买一定的数量,并且不得终止。于是不知不觉中,客户账户上的钱就没有了。但银行还在买进,随着中国远洋股价的暴跌,客户的钱被洗了个精光。于是接到了要求归还银行上百万、上千万的电话。即使如此,合约规定诉讼要在大陆以外的法院或是仲裁机构进行。这方面的报道非常多。这一下子就把外资银行的名声搞臭了。
中资银行就算曾经深陷不良资产泥潭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过流行欺骗客户,即使是违反央行的政策高息揽储,那也是兑现承诺的。
外资险企与银行在国内发展不顺利,根本的原因是对国内市场了解不充分,不能有的放矢地制订发展战略。以外资银行来说,在国外搞贷款是不好赚钱的,在国内脑筋转不过弯来。
另外,外资险企和银行过多使用自我感觉良好的“海外空降”高管,而不是任用本地人才也导致了外资金融企业发展缓慢。这些海外总管派过来的高管,薪水可能是整个部门所有中方员工薪水的总和,但在业务上,有的不懂狗屁,有的狗屁不懂,却还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甚至会认为大陆的这些低级苦力型的打工仔素质不行,不会打高尔夫,不懂品红酒。这和业务有什么关系?越是这种货,越是遭到中方员工的讨厌:“你他妈的B玩意,装什么孙子?”于是一有机会就跳到中资银行,顺便把自己积累的客户拉过去。就算收入不能有几个涨停,起码上级和自己的工资差距没这么大,而且不会相看两相厌。
外资银行与保险公司为何节节败退?
评论
编辑推荐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