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不交家底,民意只能盲人摸象
治堵方案在征集一周时间的民意后,于昨天结束。有关部门正对社会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梳理,并由相关部门研究采纳。近期,市民意见征集情况将对外公布。(20日京华时报)
首都成“首堵”,不仅政府焦虑,民众心里同样堵得慌,开门纳谏,问政于民,无疑体现了集中群众智慧破解城市拥堵难题的执政思路。然而,有关部门“不便回答公车数量”的回应,却给民众的热情和期待泼去一盆冷水。
城市拥堵病的成因有很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车辆保有量的激增显然是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其中公务车的增长“功不可没”,因此一些地方出台限行令后,公务车做表率的呼声甚为高涨。
诚然,治堵既不能仅盯私家车,也不该总拿公务车说事,不过,既然是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就该把当地有关交通方面的情况亮亮家底,让大家都来分析、判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又该从哪儿着手治理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边征求民意,一边又对相关细节秘而不宣,群众难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实际情况有个通盘的了解,建言献策就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只能如盲人摸象,凭感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就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了。
因此,既是广征民意,展示治堵良策,不妨态度再诚恳一点,胸襟再豁达一点。首都如此,其他城市何尝不是一样?治堵如此,其他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