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焦点评(10-183):亚运会塑造了广州城市精神?
彭澎接受《新快报》采访
题外话:亚运会成功举办,让政府与民众都欢欣鼓舞,中央领导也给予高度评价。现在,大家都来探讨亚运会塑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城市精神,确实很有意义。但我认为,这种精神是孕育在城市文明的历史底蕴中的,也是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的,并非一蹴而就。
我们既要通过亚运会中的一些现象去探究其本质特性,更要通过亚运会中体现出的一些市民精神升华为城市的精神财富,并弘扬光大。这样,“亚运遗产”将更有持续发挥作用的价值。
新快报联手“南风古灶”推出大型景观互动作品“中国力量”
一起给力 塑造广州城市精神
■策划 新快报 记者 张英姿
■采写 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新快报记者 尹来 黎秋玲 实习生 曾淑霞
亚运会的空前成功,让广州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光芒四射。
光芒中展示的不仅是十年蝶变、花红柳绿的城市空间景象,光芒中的祥和氛围、东道主意识、自豪脸庞更体现了广州城市的精神姿态。也许,与长远的“后亚运时代”相比,不足一个月的亚运时间犹如惊鸿一瞥。
恰恰是这惊鸿一瞥,让广州这座“速度之城”慢下来,又一次清醒地感受到亚运机遇对广州城市精神 的强烈呼唤。
广州城市精神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探讨广州城市精神正当其时
四位相关专家接受本报采访表示———
探讨广州城市精神正当其时
新快报社发起的广州城市精神大探讨活动,受到受访专家和市民的赞扬。“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价值所在!”广州社科院黄石鼎 先生表示,亚运这一纽带,使广州人从未如此亲密过,探讨广州城市精神正当其时。而邀请市民参与《中国力量》创作也被看成是“提倡一种参与感”。
志愿者培训师邵振刚
增进城市的认同感
志愿者精神应扩大
两年内培训了两万多人的志愿者培训师邵振刚提起广州精神,首先想到的就是志愿者精神。
“志愿者的形象是广州精神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邵振刚表示,“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志愿者的人数是多少。这次亚运会、亚残运会上,有59万的志愿者。”他说,通过这次志愿服务的盛会,大家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都增加了。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
亚运盛事务实创新
积极展现五大精神
务实、创新、参与、责任感和自信,这五大广州精神正向全世界彰显一个大写的“广州人”,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如是说。
“首先说务实,举办亚运盛会,老百姓不是一味唱赞歌,像之前的BRT工程,该批评的批评,政府的态度也很务实,这也都是实实在在办事情。”彭澎还说,敢在珠江边举办开幕式,水上鸣歌,烟火不夜天,每一条都是敢想敢做。另外,市民在亚运会中的参与度非常之广,无论是参与服务,还是批评建议,实质都是在参与。
“还有责任意识。珠江新城周边家庭受影响,都能够顾大局,积极配合。政府也有责任感,公交地铁免费,发现情况不对,马上知错就改及时调整,这些都是责任意识。”
最后,彭澎说,这次大会还体现了广州人的自信,“广东没有举办过这么大的国际赛事,当然这种自信是有强大经济基础做后备的。”
广州市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
精神财富贵于物质
未来延续更为重要
昨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亚运会结束后留下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可贵。
“亚运会形成的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肯定会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对广州城市运作都会产生很大的帮助。”黄石鼎表示,一座城市的核心价值不是体现在漂亮的建筑、宽阔的街道等硬件上,文明高雅、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市民形象,社会是否和谐,是否让人有家的感觉,这些更重要。
“很幸运,亚运提高了广州文明程度,强化了广州人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增加了市民对广州的认同感。”黄石鼎表示,后亚运精神力量的延续更重要。
广州市社科院产业所所长尹涛
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我并非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以前也不觉得居住在广州有多好,但是亚运让我觉得原来我也是个广州人。”尹涛表示,亚运会让全亚洲、全世界都知道广州这个地方,亚运让广州环境更美了,国际形象和地位都提高了,城市里的人也为这个城市自豪。
尹涛表示,“城市精神”是种无形的力量源泉,探讨广州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建立广州人的精神家园,在这过程中,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提升城市的文化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