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定价制度改革成功的标志
年近岁末,总要对工作做一些回顾与总结。这里对我国股市新股发行定价制度做一点总结。
今天从搜狐网看到一条信息,说是“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今年以来通过新股发行筹集到的资金总额则高达669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同期美国股票市场通过新股发行筹集到的资金额420亿美元。”其中,“自年初以来已经有190多家中小公司在深交所发行上市,筹集资金总额多达280亿美元。另外还有104家公司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筹集资金约129亿美元。”中国股市融资总额居全球之冠,但是,“上证综合指数今年迄今为止累计跌幅仍然高达11.4%,在金砖四国股市中表现最差,在全球的排名仅仅略好于希腊和西班牙。”
为什么融资额那么多,而行情那么差呢?主要原因是股票发行价格奇高。
奇高的发行价格,注定了股票一上市就已经失去了投资价值。畸形的发行价格,导致了畸形的、没有投资价值的股市。没有投资价值的股市,怎么会有好的行情表现呢?
看看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股票,一个个“高高在上”的价格,发行时就达七、八十倍的发行市盈率,而且这个发行市盈率所对应的每股净利润,还是一个被包装过的净利润,上市后,恐怕连这个利润水平也保不住。
由此涉及一个敏感的问题:我国股市新股发行定价制度改革成功了吗?
这里有一个判断新股发行定价制度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问题。
有人把投资者是否亏损看成是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新股上市跌破了发行价,就被认为改革成功了;如果新股上市价格涨了,就被认为改革不到位。
换句话说,在一些人看来,如果投资者买股票赚钱了,就说明改革不到位或者失败了;如果投资者买股票亏损了,就说明改革成功了。
而我的观点正好相反:如果股票投资价值提高了,投资者可以进行长期投资了,长期投资者有利可得,那就说明改革成功了;如果满眼望去,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越来越少,谁买股票谁亏损,那就说明改革失败了。
新股发行定价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让股票投资者有利可得,离开这个大方向,就会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