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博的诸言
长达半年的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终于结束了!如释重负的官方媒体虚情假意地说着依依不舍之类的话,可是,由于我天生随性经典故事《皇帝的新衣》里那个不会说谎的小孩,我也就永远学不会故事里那帮成熟虚伪的大人;我明知道官方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为了这场着力给世界表演的超级政治秀,无所不用其极地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在官媒前呼后拥地自说自话、自吹自擂、自弹自唱和自恋自狂下,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命悬一线和孤注一掷,我却不会表演谎言下的歌功颂德和花好月圆。没办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人、对家、对党、对国来说,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读后感:上海世博会还算一路成功。政治目的达到了,比起任何目的更好。
现在许多人都忘记了---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好像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也不多,能够运用的更少了。
世博会终于曲终人散,成了过眼云烟了!在这半年时间里,我感到了太多来自于信息渠道的单调乏味,来自于交通出行的搜查监管和来自于日常生活的上纲上线等愤懑和压抑。
我的读后感:媒体信息从早上到晚上,播报的都是关于世博会的消息----不仅单一也如出一辙,口径一样。至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有多少,都是正面报道,如何的配合世博---其实市民的方便都给了世博----市民付出的太多。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所有认识的人都会自觉的把手头上工作冠以迎接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的口彩:“与世博同行”这话是写字作文时候经常要用上的,这也算是时尚,一道风景线了。
之前,我早已习惯了的上广新闻和上视新闻,在世博期间全都成了没完没了的世博新闻一言堂。那么,上海世博会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发明、新创造、新概念、新理念、新建筑、新生活等等的创新和发展呢?这半年的新闻听下来,我最深刻的感受只有一样,那就是世博人气,每天滔滔不绝的、不厌其烦的新闻报道都集中在人气上:先是报一遍当日进场人数,然后是累加的进场总人数,再是各场馆的人气排列,人们平均要花几个小时才能进场馆,排队人数最长的是哪个馆,各出入口的观众分布情况,地面交通或是轨道交通的人流分布情况等等。好像世博会不是来看各国家和地区的展物展品的,而是专门来看人的。其它媒体的世博报道也大都是人云亦云的人海报道思路。
我的读后感:新发明、新创造、新概念、新理念、新建筑、新生活---开了世博都是新的。若是不开世博,就没这么多的新了?可以猜测是不是在玩弄文字?
世博人气指数确实很高,看了六次世博的我,已经被这样的人气指数吓呆了,还好,我多次都是开后门走绿色通道入馆参观,大部分时间都是摄影为主。我不知排队三个小时以上等候参观的人,甚至是排队七个小时的人,心里倒底是怎样想的?看一部三维或是四维电影真是否物有所值?这些场馆真的与自己的向往和生活有关?
纵观150多年来的世博会,总体给世人的印象是“科技界的奥林匹克”,在历届世博会上几乎都有划时代意义的前沿高科技展品的惊艳亮相,或是领一代建筑之风骚的建筑样板的闪亮登场,比如,1851年的伦敦首届世博会上,大功率蒸汽机、火车头、起重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引领大工业时代展品的出镜;1853年的纽约世博会上,带有安全装置的奥的斯电梯,为摩天大楼的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贝尔电话的登台,让童话中原本是人们想象中的顺风耳成为现实;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给世人留下了300米高的法国地标性建筑——埃菲尔铁塔;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上,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座摩天轮;此外还有电影、x射线仪、机器人、蛋筒冰淇淋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世博产品的各领风骚。反观本届世博会,除了人山人海的粗浅印象之外,哪些展品和建筑,给我们留下了极致的高科技和新产品的印象呢?
我的读后感:上海世博会也有新产品。可惜数量极少,具有划时代的新产品更是凤毛麟角。一些先进国家展示的都是科技数码影像技术。大部分国家都是简单的博览会似的展品。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的展示,不知道让观众要了解的是宋朝民众的市井生活、还是要了解的是一幅国画手卷精品?
“反观本届世博会,除了人山人海的粗浅印象之外,哪些展品和建筑,给我们留下了极致的高科技和新产品的印象呢?”完全同意这样的说法,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展馆或是技术也就是屈指可数。意大利馆,德国馆不错,有看头,有苗头,有魅力。奇怪和不解的是,这两个国家都是二战战败国…
造成我们的媒体世博报道喧宾夺主,见人不见展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两个:一是本届世博会的展品,尤其是引领世界的高科技展品来的太少,滥竽充数的结果只能是喧宾夺主,王顾左右而言他;二是官媒有意在世博人气上推波助澜,想以此寻找突破口,营造我们虽然来世博太迟了,但却是后来居上的世界印象。
我的读后感:媒体宣传的动机是好的,多多宣传反复宣传世博的方方面面,营造气氛也是做到了急先锋,以此作为突破口的思路也是聪明的。则是宣传的口吻,宣传的焦点和重点未免有点单板,且是中国馆和关于中国的参展消息宣传大大的多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有许多人甚至说,世博会不是世博会,而是中博会。说得理由也充分,这么多的国人,这么少的老外…上海世博会留给大家的印象也是各有千秋。
本届世博会一开始,官方就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就是我们的世博要主打人气牌。早已走过了150多年历史的世博会,在世界发达国家已办过几次或是十几次了,各种高科技产品的美不胜收也早已成为历史的定格了;我们这届世博会,怎么才能做到后来居上呢?各国展品的能及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也因此,要让展品出奇制胜不是我们能说了算的;因此,我们只能在两个指标上有所突破,一是参展国数,二是观展人数。前者花钱就行,后者则需要四面出击,方可全面丰收。主办方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了个全面超越往届世博会的人气指标,就是众所周知的7000万,于是,为了7000万而努力的全民总动员开始了。
我的读后感:一直要争世界第一或是想做到世界第一,这是急功近利的最为明显的表现。其实,第一的成就或是被人认可的第一,不就是自然而然的做了?一不小心的成了世界第一,这样的第一才有意义,才有真义。
这次第一是参展国数,观展人数就是硬性的第一了,超过了上一届日本世博。7000万人次冠于世界,可以写入世博史册---无论怎样,中国人可以骄傲了。类似于像我去了六次以上的观博者,也算是为世博奉献了一些筹码,说得好听就是奉献世博了,光荣的奉献。
一是给几百万户上海家庭,包括户籍的和非户籍长住的,每家发一张票,希望这一张票能让普遍意义上的两口之家或是三口之家再买一张票或是两张票,全家人一起去,也就是希望引来“送一买一”或是“送一买二”的效果,由此带动上海本地人的观展热情。
二是我们国家那像苍蝇见了血腥似的蜂涌而上的会务游览族的趋之若鹜,这是最有中国特色的。这些人惯于打着某协会或是某研讨会的名义,到处游山玩水和吃喝玩乐;我们家对面的一家小宾馆,世博期间门口天天都拉着会务的条幅,我就知道,世博又成了会务游子们新的免费宴了。
三是全公费买单的世博旅游成了很多国字号单位今年的旅游项目之一,反正每年都有公款旅游福利,很多地方也都去过了,今年就上世博园去玩一圈吧。
四是单位买票发给员工,一举两得,既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政治任务,又有了关爱员工的意思表示,至于单位是否会为此挤掉了员工们别的福利,老总们就管不了那么多了.有这四大客流,还愁7000万的人数凑不起来吗?怕是要凑7亿人也不难。至于一个小园子有多大的接纳能力,没人会想,反正没挤死人就往里塞吧,多多益善,人越多世博会就越精彩、就越成功,观众就越难忘。真有中国特色!
我的读后感:上海每户发一张票和200元交通卡的做法----就是所谓的大礼包。我所在的街道有8万分大礼包,我有幸参与了分发大礼包的工作。费时一个夜晚、二个周六的上班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项既光荣又艰巨的分发任务。
免费的事情在中国是百战百胜的,其效应远比广岛原子弹的威力。则是许多拿到免费午餐的老年人,不约而同地把票和卡都折换成了现金,因为这些老人认为现金才是最好的最实惠的东西。现金是王嘛。
公费买单参观世博不是秘密了。我的六次参观票都是公费。我则是遗憾一次都进不了中国馆,预约的人实在多,那个什么会动的图始终也未见到。
这半年里世博带给我的深刻印象,除了排山倒海的游园客流以外,还有出行时的层层设卡和步步设牢。不管是坐地铁还是去打的,不管是长途车还是搭火车,到处都是戒备森严的关卡,查包搜人早就成了家常便饭。甚至是我那八十岁的老父亲的切菜刀坏了,去附近的菜场买一把新菜刀,摊主也是一脸紧张地说“世博期间是不能卖菜刀的”,并且在左右张望了一下没人注意的情况下,才匆忙地包好了菜刀悄悄地塞给我父亲让他赶快收好。专制社会的草木皆兵和荒诞不经由此可见。有人有那在世界上哗众取宠的作秀欲,偏要拉上我们这些不感兴趣的老百姓做陪练和陪演,没办法,强加是一切专制社会的特色,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我的读后感:“世博期间是不能卖菜刀的”,这话倒是确实。我许多同事都遇上了。
世博期间不卖菜刀之类的,为了安全设想可以理解,则是影响了民众的普通生活。上海建筑工地也是这样停顿了。乍看矛盾没了,可是世博结束后,上海的一场民居大火烧出了问题。
如何实在的有效的管理,才是需要职能部门思考的,也是民众需要期盼的。单靠人为的禁令看似风平浪静,有嫌自欺欺人。世博后,上海一些街区连续有居民民宅失火事件发生,这些火灾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虽说与天气干燥有关,但是最主要因素还是当事人没有自身安全观念,没有防火安全知识,原本可以扑灭的小火最终酿成了死亡的结果。可见全市的火灾隐患依然存在,防患于未燃的观念依旧淡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小学开始作为一课。
上海世博会到中国来得太晚了也来得太早了:说它晚,是它已经在世界上走了150多年之后才终于走进了我们这个曾经是文明古国如今确是多灾多难的国家;说它早,是我们这个尚处在专制政治下贫富悬殊的社会,广大老百姓首先要考虑的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和生老病死,至于花费吃住行玩的费用去逛世博园,全家玩一次怕是要花家里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生活费了吧?
我的读后感:本届世博会能在中国举行是幸运的,在上海拉开帷幕有着象征意义。这是国人可以自豪的地方。但是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除了一些中心城市人居生活有些质量,其他较多的地方还是比较落后和滞涨。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对于许多人还是比较遥远,甚至是可望不可及。百姓的衣食住行,包括教育难,看病难,求医难等三难,还是像大山压在许多人身上,以此角度观察,上海世博的票价是高昂的,园内的食品消费是高昂的---参观一次世博的成本其中所花的时间、体力、物力、精力都是需要巨大付出的。
12月下旬中央政府和上海地方政府表彰世博会先进组织和个人,理论上是需要的,实际上是弊大于利---因为上海世博的顺利举行,全国的民众,尤其是上海市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就连一把切菜刀都不能买到的事实,可见这样的表彰会已经没有多少意义。
世博会最大的意义就是目前发展中的的中国,从宏观上可以登上世界的舞台,可以表演一个节目了,可以展示中国的实力了。
但愿,中国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表演拿手节目的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你好!又一次的迟复,只有请你谅解,哪怕我的理由千万。
主要原因是我不想随便写一些文字---我的解读是,你对世博有着一般人没有的认识和感受,有些问题的切入点对于一般人是不可能所想的。既然深刻,我的读后感也会认真以待。由于最近两个多月工作事务繁杂冗长,对于解读世博有些心有余力不足。不过总不能拖延至来年,就是千万个理由也乏味了。我的读后感深受你对世博评判的解读,可以循着世博的轨迹,回顾上海世博的成功与不足,从而获取有益的启示…
在新旧交替之际,谨此以风情万种的风景图片承载着寄托着,并送上我对你的真挚的问候和祝福---新年快乐!
2010.12.31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