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网络文学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首次将网络作品纳入参选范围;中国作家协会公布的年度重点扶持作品名单中,3项网络文学在列;因微博而催生的微博小说初露锋芒。与此同时,对网络文学“快餐式娱乐化”的批评也更为激烈,甚至有作家声称“网络文学99.99%是垃圾,只有0.01%是好东西。”中国网络文学为何拥有如此不同的面貌,外国网络文学也是如此吗?
德日网络文学自成一体
德国网络文学的范围非常广。据不完全统计,德国1000个网民中就有一个是网络作家。德国有为数众多的网络文学网站,这些网站的幕后投资者有传媒巨头贝塔斯曼、各大出版公司、大学研究所等。据网络文学网的调查,75%的网友经常阅读网上文学。
德国网络文学,大多数是收费阅读的。也有很多作品在一些媒体网络版出品。特别是电子书、掌上电脑和大屏幕手机的盛行,让网络文学的出版获得更多机会,网络文学作家收入大增。德国文学研究院、德国埃森大学德语文学研究所等机构开展了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关注网络文学的崛起,对网络文学的特性等进行深入分析。
而日本的网络文学似乎更为普及,主要体现为手机小说的盛行。如今,走进日本城市街头的书店,都可以看到一个名为手机小说的书架,上面摆满近来流行的手机小说。《产经新闻》在报道中指出,越来越多的日本青年喜欢在手机那窄小的屏幕上阅读小说。由于手机携带方便,阅读不分场所,加上操作简单、资费优惠,手机小说在日本人气骤增。日本博报堂生活综合研究所的研究员林光说:“这些优点让手机小说成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好形式。”
网络让文学重回民间
陈村是中国最早涉足网络也是介入最深的作家,他戏称自己为网络文学的“师爷”。陈村对记者说:“1999年‘榕树下’开始办第一届网络文学奖,那时谁看得起网络文学?网络文学这么多年走下来,不管是叫好还是喊打,主流文学都得做出一个姿态,这是迟早的事。今年鲁迅文学奖吸纳了网络作品参评,起码表明了主流文学正视和关注的态度。至于得不得奖,那是次要的事。”
当“野路子”网络文学挺进传统文学殿堂时,它会怎样改变着文学的生态?“我觉得网络带给文学有几个很明显的变化:一是类型化的小说发达了,出现了玄幻、仙侠、悬疑、穿越等多个类型的写作,读者根据归类按需阅读。以前这些小说是没有生存可能的,但现在没有顾忌了。二是篇幅变得很长,成为一个模式。纸质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就二三十万字,而网上小说一写就是二三百万字,像电视剧一样,几十集的比单本剧更能集聚人气。三是网络让很多人对文学产生了兴趣,这恐怕是网络文学最大的功德。也只有在中国,参与的人才这么多,大家吃饱饭没事就去写诗啊写小说啊,包括发短信、MSN、QQ聊天,都有对文学的迷恋。在国外是没这种事儿的。”陈村说。
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媒体文学虽然“年纪轻轻”,但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看来,这些“半大小子”骨子里是文学本真的回归。“我感觉这是最有意思的一点。文学最早是完全出自民间的,是很草根的。后来,文学走进了殿堂,变得很神圣,成了精英阶层的专属权利,写书、出版是老百姓遥不可及的梦想。互联网的普及,形成了集体性的泛文学创作,发帖子、写微博段子都是类文学的表达。写作从精英走向了草根,使得文学从神坛重回民间。”
新媒体文学使的是新技术,但内容和技巧并不新,可以把它看作高科技的民间文学。严锋对记者说:“网络文学有着源自民间的勃勃生机和生命力,比如天马行空的想像、故事和情节的丰富性、多样化的个人表达等。尤其是写作手法很像古典的章回小说,写手用悬念、挖坑把读者吸引进来往‘坑’里跳,牢牢把读者抓住。《西游记》、《水浒传》也是用这些法宝吸引人的,抖几个包袱,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从最初的两军对垒,发展到如今的日渐融合。严锋说:“双向互动是很明显的现象,网络作家寻求传统的出版途径,传统作家想拓展网络的空间。现在很多人都是双管齐下,成为所谓的全媒体作家。”同时,网络作品的商业化运作对传统文学也是有价值的。随着文学门户网站的迅猛扩张,网络把创作变成了一个产业链,作品首先在网上被广泛传播,之后就有书商来找,要求出版。然后又有导演来找,要求改编。
网络文学冲击不了传统文学
如今,“快餐”、“恶俗”、“垃圾”仍然是不少人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对此,严锋认为,现在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写作门槛降低了,传播速度一上去,难免出现跑量的状况,一开始质量可能是不能控制的。“大家应该多包容一点。网络文学是有不少问题,但它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网络有它自身的生态系统,会不断进化、淘汰,水平高的会留下来的。”陈村的看法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度,看的是个别天才。现在3亿个中国人上网,只要出一个天才就够了”。
早些年,陈村曾经说过“网上留不住作家,最好的网络写手都飞快地逃走了”。如今他已经不这样认为,“以前是有名无利,现在是有名有利。过去像安妮宝贝、慕容雪村,小说网上一首发,因为没有版权保护,盗版都不知道有多少。后来出现了起点中文网的收费模式。写手原来是自娱自乐的写作,现在有稿费,所以就出现了大量以网络写作谋生的人了。
不过,过于商业化也未必是件好事。“文学本来就是闲人的事情,有点闲了,有点心思了,才搞搞文学。有些网络写手为了挣钱拼命码字,就像苦力。这样的压力下很难有时间学习、构思,只能不断拷贝现在的模式,篇幅无限拉长,越写越水,写着写着就跟文学无关了。因此,网上叹为观止的变革性东西不多,多数沿袭了大家熟悉的套路。”
陈村认为,网络文学再火暴,也谈不上对传统文学有多大冲击。“因为面对的读者不一样。网络文学在题材、表现手法和悬念设置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你把传统文学放到网上,像余华、苏童的作品在网上并不会有很高的点击率,即使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也如此。”
说到底,学院派看不上或是跟不上网络小说,因为本来这就不是他们的“菜”。跟以前先锋派作家一样,他们根本不了解老百姓对文学的期待,作品自然不是平民大众的“菜”。但是,严锋说:“最让我纠结的是,有些人总是要定义文学是什么。从古到今,文学的概念都在变化,也一直在创新。所以看文学要有新的眼光,不要总是用高、低来评判文学。精英文学也还是在创作,只不过给读者的选择越来越细分化。”(本文刊登于2010年12月31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