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腾翼野蛮崛起看自主生存之道
文/赤脚远足
腾翼C30月销直逼两万辆背后,是自主品牌努力就能求得生存空间的佐证!
在合资向下,自主向上的大趋势面前,自主品牌真的被激烈的市场竞争逼到了墙角吗?如果事态的确如此严重,笔者认为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于急需通过市场成功证明自身价值的自主品牌而言,被合资品牌、甚至是将来的合资自主品牌逼到墙角,也不是一件坏事。
君不见,在军事战争史上,破釜沉舟、绝地反击的经典案例比比皆是吗?即便自主品牌被合资品牌真的逼到了墙角,那也是绝地反击的“墙角”。更何况,奇瑞、吉利和长城等自主品牌的野蛮崛起,已经用实际情况证明,自主品牌的生存状况远没有那么糟糕。
在北京限牌令正式发布前一周,笔者的一位同事非常诚恳地向我咨询购车事宜,和大多数在北京漂着的外地年轻人一样,他希望抢在限牌令正式落地前买辆车代步。不过让他苦恼的是,老婆大人喜欢造型时尚色彩亮丽的雪佛兰赛欧两厢,而他却希望买一辆国产却实用的三厢轿车——长城腾翼C30。
最后结果当然没有出乎笔者的预料,他“从了”老婆大人的意志,当天就去雪佛兰4S交了订金。“女孩子嘛,虚荣一点可以理解,至少她觉得车开出去,好歹也是个雪佛兰啊!”同事这样向笔者解释他老婆坚持要买赛欧而不选择国产车的理由,不过他个人却认为,买腾翼C30远比买赛欧值。
“无论是从品质、安全性还是性价比去看,腾翼C30的确都在赛欧之上,但是关键就是那个品牌。”见同事的话语说到了点子上,笔者赶紧告诉他,这并没有什么纠结的,因为他和他老婆分别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群——实用主义和时尚主义(姑且这么称呼吧)。
这是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低端产品分别瞄准的两类目标客户。在面对价格定位接近的汽车产品,这两类消费群有着截然不同的诉求。前者更注重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对于品牌选择可以退而求其次;而后者更注重品牌形象和造型设计等外在因素,对于产品的实用性和内在品质“过得去就行”。
也有人将前者称为理性消费者,也称“务实派”;将后者称为感性消费者,也作“务虚派”。但是不管务虚还是务实,他们都是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都要极力争取的客户。不过,市场差异化竞争的需要,又迫使无论是合资还是自主品牌,都无法将这两类消费者一网打尽。
一款定位相近配置相同的汽车,一旦挂上品牌历史超过百年的雪佛兰,就不可能只卖出长城腾翼的价格。这就是赛欧和腾翼C30的差异化生存之道,也是自主品牌长期以来野蛮生长背后的市场逻辑。依托远超合资品牌的性价比,来弥补自身品牌方面的短板,这是自主品牌不可逾越的成长历程。
奇瑞和吉利已经用自身的案例证明了这一点,轿车市场的“后来者”长城更是将此策略贯彻得“淋漓尽致”。拿腾翼C30来说,和同价位的竞争对手相比(含合资品牌),除了在配置上更加丰富外,厂家还破天荒的提出“四年或15万公里”的超长期限免费保养,其对品质的“自信”程度甚至超过雷克萨斯。
与某些自主品牌车企老总只是一味地抱怨自身品牌遭遇的“天花板”难题时,长城造车的态度明显要务实许多:在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不及合资品牌的背景下,自主品牌通过推出超长期限的免费保养服务,不失为一条在最短时间里赢得消费者对其产品品质认可的捷径。
当然,这里面也透着自主品牌重塑品牌初期迫于市场竞争压力的无奈。但不管怎么说,长城的自信和勇气是值得鼓励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城腾翼C30在上市不足半年时间里,单月销量就攀上两万辆大关,的确是有备而来的。但愿,腾翼C30不会成为自主品牌在“合资向下”潮流中逆势崛起的“绝唱”!
(注:博文观点仅代表博主一家之言,欢迎拍砖但请文明用语,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