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与学生,
只有当不好的家长与老师(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与学生,只有当不好的家长与老师!”这句话,成了心理学界一面呵护青少年心理世界的光辉旗帜。在这面似乎很有人性理念旗帜的招展下;一些心理学大家们,也包括那些不亲临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学大家们,充满了一种“上帝”般的豪情。他们彼此呼应追捧,相互布局造势,似乎要砸烂一个旧世界,重塑一个新世界;以一种向从古至今,上下几千年中国的教育理念,乃至秉承这些理念的老师和家长们算总账的气势,来为千千万万个青少年,千百年来一直受压抑,受迫害平反昭雪!
然而,他们真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救世主吗?真的是青少年走向“成人”与“成才”的上帝吗?他们的言谈、理念真的适应我国的教育改革吗?
在“呵护、关爱、人性、平等、心理健康,鼓励赞扬、不能伤害,要给孩子自由,不要应试要素质教育,借鉴西方,接轨国际”等,种种新观念的旗号下,我们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真的得到了有益的指导与提升吗?我们的青少年的心理真的得到了有益的关爱与呵护吗?不,过度的渲染已然造成许多后患。
我不反对“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与学生,只有当不好的家长与老师!”等说法,作为督促老师、家长反省自己,努力做一个好家长好老师的基本理念。然而,片面的强调那一方面,绝对于哪一种理论、方法都是错误的。尤其不能因为这一种理念“新”,有点洋味,或者换个新名词、提个新说法我们就如获至宝,蜂拥而至。岂不知“酷、靓、帅”与漂亮、美丽等都是一丘之貉,没什么区别。就像说你一句野心勃勃和志向宏大,其意思大体都一样。其差别不再内容上,而在对方的心情上。更不能因为他是刘德华说你心理健康,你的心理就充满了阳光。如果是那样,张国荣也不会英年早逝了。
西方的发达是事实,但把西方的发达全部归功于其教育的成功,我看是昏了头的偏执症。我不反对素质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等也决不是西方独有的理念。
近些年,给学生“减负”的提法与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一些报纸、电台等媒体,闻风而动,推波助澜,大量报道西方的教学方式。云:一年有多少个假期,一天只上几小时的课,学生们如何的宽松,自由;老师的教学如何灵活,如何的引导学生的兴趣与发挥发散性思维等等;一些教育大家们,尤其是那些去了几天西方世界的所谓理论大家们更是摆出一副鼻祖架势,指点江山,滔滔不绝。
面对于此,我不禁要问:难道西方的一年不是365天?西方的一天不是24小时?如果不是,中国和他们既不是一个世界,又非一个境界何能同于一法?如果是,西方究竟是如何解决:学生现阶段应该接受的知识体系的教育与时间分配上的矛盾呢?难道西方的小学、中学等只有数学而没有物理和化学吗?西方的学校不需要告诉学生们地图如何看?不需要告诉自己的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吗?如果需要,老师告诉他们的时间从哪里来?学生们学习这些知识的时间又从哪里来?请不要说:西方的孩子都是脑黄金。
我没有去过国外,只是从媒体报道,电视采访,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等有所了解。一个十几个或者二十几个学生的课堂,老师象小丑一样的表演,学生们各自交谈,把腿翘在课桌上,动不动还要给老师来点恶作剧···我不明白这样的课堂老师如何能全神贯注的解惑?授业?讲学?这样的教学环境怎么能让那些想学知识的学生不受影响?这究竟是保育院与保育员?还是上课的教室与教师?这样的小课堂在中国究竟有机所?即使有,普通公民能上得起吗?
国内的一些影视作品也在追奉这些不切合中国国情的荒唐理念。凡是关于中学生教育的影视作品,无一不在说;一个个有个性的学生那样的冷酷的帅,那样机智有思想的跟学校,老师对着干,他们耍个性,打架斗殴,戏耍老师···而老师们只能个个去感动,理解,关爱···否则就是大逆不道的老师,就会伤害学生的心灵。
于丹在她的讲座中曾引用崔永元书中的一段话,大意是说;崔永元到现在都不愿算账,原因是他当年上数学课时一时走神,让数学老师用粉笔头打了一下,由此伤害了他幼小的心灵。所以,崔名嘴至今不敢去买菜,怕的是算账。最后于丹不无感叹的说···由于我们的行为不当,给幼小的心灵造成多么大的伤害啊云云。象于丹这样的感叹与指点教育界江山人还大有人在,几年来一直是教育大家们呼吁的主流。然而,被伤害的崔名嘴成了名人,那些没有被伤害的人在那里呢?老师为了让他听讲,为了不打断讲学思路,不干扰其他学生听课,为了保障正常的教学时间,用粉笔头抛物线的打了他,他就受到了如此大的心灵伤害,崔自己把这一经历写进书里,于丹等大家们又极力的宣传···我甚至在想,假如那位老师还活着,有幸看到他的学生把自己写进书里时肯定会老泪纵横!结合今天这些所谓西方的、人性的、先进理念也肯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今天的老师如何上课!?
我想,这些如此鼓吹不能这样,不能那样的名人大家们是想让一线教课的老师们这样上课吧;正在讲课的老师,轻足来到学生面前,细语温柔的说;亲爱的小帅哥,昨天没休息好吗?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哪里不舒服吗?我带你去医院看看吧?你睡的样子好酷啊,如果没有什么事能否打起精神听课好不好?数学课很重要哟···哦,亲爱的小靓妹,没吃早饭吗?等你吃完了我再讲课好吗?早饭对大脑和身体都很重要啊···你穿的旅游鞋的样子真的很漂亮,在那里买到的?同学都看到了,是不是可以从课桌放下来了,好吗?···等老师把这些问题解决完了,不是把1+1说成等于3,就是下课铃响了。
然而,老师也是人,那些明知故犯,蛮横不讲理,戏弄老师的等等做法,对老师的伤害又有谁来负责?
不言而喻,青少年的心身健康问题、教育成才问题,都是应予关注的大问题。但,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成人、成才的教育问题都不是单方面的。决不是某一种方法、某一个理念所能做到的。
老师应该关爱学生没有错,如果打着关爱的旗号,用人性理念压倒一切,带来直接后果就是:老师根本上不成课,最终损失是学生们没有学到现阶段应该学到的知识。由此引起的“误人子弟”的罪名让谁承担?
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要和孩子交朋友,不能骂,不能责怪,更不能使用家庭暴力;要多鼓励,多赞扬,多理解,讲道理···我不反对这些言谈中其积极一面,可取的一面。然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甚至发展到了一个声音,成了解决天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呵护青少年心理成长,成人与成才等大问题的唯一方法。这样片面化的过度强调简直是大错,特错!不但让家长茫然,更滋长了孩子们一种依仗的固着心理:错,都在家长,老师、学校,甚至是社会!
望子成龙是普遍性。今天的独生子女更是如此。面对子女的成人与成才,家长们往往忽视前者而煞费苦心执着于后者。只要是对子女们有益处方法,家长们都会不惜任何代价,不惜忍受任何屈辱去付出,去实践。以上这些所谓人性的教育理念,往往让家长们耳目一新,似乎找到什么法宝。真的管用吗?对一些内向,性格软弱孩子们是有些益处。而对那些生性顽皮,争强好斗的孩子们带来的恶果很严重。现阶段似乎缓解了一些矛盾,可付出的代价是:眼前的愚昧无知与自高自大,他日可能入围墙而生活的恶果。试想,当你的子女(学生)走上社会时,社会凭什么只关注他们的优点而漠视他们的缺点?又凭什么只能让他人受打击,遭挫折,而你的子女就该幸运呢?小错不咎?不惩?难道要让法律把他们送进铁窗吗?
客观的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
(一)、是青少年面对的多是老师、家长看似亲切,却让他们感到“心远”,和一幅幅“要好好学习”的严肃面孔。这一“心远”的面孔构成了他们之间无法深层沟通的天然屏障。又由于代沟和各自的角度、责任的不同,经历、认识、观念的差异,又造成了彼此都难以逾越这道天然屏障的原因。
面对这一原因,的确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放下架子与面孔,和学生和子女们好好的沟通。也需要我整个社会来关怀、呵护、理解。但“沟通、理解、关爱”等等,不能代替对他们错误观念的严肃教育,不能代替对他们屡教不改错误行为应有的惩戒。更不能把这些原因当做尚方宝剑,让孩子有恃无恐,让老师和家长们不知所措。
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以,我们不能打着要给孩子们自由空间,要给孩子隐私权的旗号而放纵了一切。“···我有隐私权,我有自己的自由空间···这是我的个性···”。成了现代青少年们的口头禅。然而,当这些隐私权,自由空间,个性化偏离了正常,造成了恶果由谁来承担呢?他们是青少年,是不成熟的群体。他们需要教育,更需要适度的管理。何况家长与学校又有监护权。
我们不能“孩子们出事了,有问题了”指责监护人家长、老师或学校;“没事,没问题”时,也指责老师、家长、学校。把老师和家长们说的一无是处,怎么做都是错。
心理学大家也好,教育学大家也好,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事不关己指点江山。难道你们把自己的子女教育好了吗?成才了吗?不要自编自导几个案例去运作,也不要因一两个成功案例来做秀。请不要把自己扮成商人。不要忘记“蝴蝶效应”的哲理,顾此失彼的把中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引向歧途!如果你真的忧国忧民,就请你们拿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普遍性办法与方案,而不是什么老师没做好,家长观念落后的指责案。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和受到的娇宠与溺爱,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我不必多言。因为在多少年前,我国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和社会人士们就开始呼吁人们要重视这一问题。但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性,使这个问题很难再千家万户中深入落实。所以,近年来独生子女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成了一些不顾本土文化、理念、道德传承,社会现实的大家们,和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忽悠的理由。
放眼茫茫人海,人才济济的今天,凭什么只认为你的子女(学生)最优秀、最聪明、最可爱、最帅!凭什么子女(学生)有错误时,只能一次次的和颜悦色讲道理而不能有任何惩戒?难道小错不咎,专等法律亲临?凭什么他们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合适的,不应该的,但可还要一次次的去犯去做?又凭什么一次次欺骗、戏弄老师与家长?而老师与家长只能一次次的和颜悦色?否则,就是老师与家长的错呢?
人性,我们争论了几千年,其善恶虽无定论,但呼吁人性善良总没有错。然而,客观事实表明,仅靠呼吁,理解、关爱等等根本做不到人性只善不恶。相反,完全的理解与关爱滋长了人性由小恶走向大恶。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啊!
面对“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与学生,只有当不好的家长与老师!”这句话,无论大家与媒体如何作秀忽悠,而家长和老师们,为了你的学生和子女都要适度慎行。因为这句话在客观事实面前经不起检验。而作为教育与和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绝对音更是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