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是中国高储蓄率主因


  有一些研究学者骨子里会有一种信念,那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本条新闻所披露的两位学者的观点,在我看来,就算得上是惊人之语。

  从新闻中看,这两位学者,一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工商研究院主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与经济学讲席教授魏尚进,另一位是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张晓波,从名字上看象中国人,但从他们提出的观点看,又似乎不象中国人,因为他们似乎只是在隔岸观火,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情。

  在这两位学者看来,中国人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居然是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言外之意,中国人热衷于储蓄,并不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是为了换大房子,不是为了买汽车,不是为了养老和医疗,而是为了男孩子的结婚!他们的主要依据是,目前中国婴儿性别比为122比100,性别比例失衡,导致婚姻市场竞争压力增大,迫使男方增加储蓄,以提高竞争力。

  这种观点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是不是有些可笑?因为这与许多中国人的实际经历完全对不上号,而且从两位学者的论述中也很难找到有说服力的依据。

  中国人谈婚论嫁通常只是高中毕业以后的事。在孩子高中毕业之前,父母所想的只是如何将孩子养大,如何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如何让孩子生活得幸福,而很少会考虑将来为孩子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以及为找到那样一个合适的伴侣所需要做好的经济准备。如果非要把储蓄与婚姻联系起来的话,那家长们在孩子高中毕业之前所进行的储蓄,多半也是为了将子女打造成人才而增加自身的婚姻竞争力,而绝不是单纯为了从金钱上为子女的婚姻解除后顾之忧。

  两位学者的观点实际上还隐含着一个致命的假设,那就是金钱万能或金钱至上。因为在他们看来,在婚姻问题上,金钱与财富才是最根本的竞争力。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他们的这种价值观、婚姻观,与中国传统有着天壤之别。

  囿于新闻字数的限制,我们在这条新闻中无法找到更有利于两位学者观点的证据。他们好象没有开展过专门的调查,不能用调查数据证明大多数中国人进行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男孩子结婚,同样也没有数据说明男方家庭的储蓄率高于女方。当然他们可能也根本想不到,中国人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份额的增多,也许并不意味着要防备什么或准备什么,而只是因为生活确实比以往有了很大改善,可以有更多的剩余用于储蓄而不是用于消费。

  我不反对外国人研究中国经济,也承认有的外国人对中国经济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通过这条新闻,我还是想说,对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恐怕还是中国人自己最有资格作出最贴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