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来函(随笔)


载中国作家网2010.3.9 http://www.chinawriter.com.cn/yc/2010/2010-03-09/34265.shtml

2010.3.9山西出版传媒网转载http://www.sxpmg.com/2010/0309/11470.html

  信函总是隔三差五地如期而至,它们像花朵一样簇拥在案头。那些大的、小的、印着红色字的、绿色字的牛皮纸信封,是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

牛皮纸信封大都是来自报刊杂志编辑部的信函。对于写作的人来说,那些装得鼓鼓的报样刊样,一如午夜盛开的玫瑰。即使是退稿信,也会象飘落的花瓣,失意中仍不乏美丽的情愫。

来来往往的信件中,有两个编辑颇使我感动。

一位是现任湖北日报总编的江作苏同志。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还是《湖北日报》子报《江汉早报》的文学副刊编辑。那时,我常给其副刊投稿,幸运的是,见报率也很高。有时,稿件会连期而发。我的每一篇稿件,都倾注了他的心血。最使我感动的是,有一首诗歌,并不适合报纸副刊用,江作苏同志阅过后,退还给我,并建议我再投相关杂志,对于这样一封退稿信,我很意外。因为一般情况而言,编辑只是按惯例退稿就是了,是完全用不着考虑稿件的出路的。其拳拳之心,已经是跃然纸上。

另一位是《厦门日报》“海燕”副刊的秋谷编辑。2002年初,我曾给该副刊寄过一篇稿件,不久后收到了报样。报样中还夹着一张很小的便笺,便笺上写着他对我稿件的简评。当然,未忘写上“请多支持”的客气话。在当时,大概出于节省费用方面的考虑,许多报刊杂志已经不象从前那么很负责地有退稿和信函来往了,看到此信,自然涌现出少有的感激之情。

现在,编辑部除了寄来报刊样件外,其它来信来函早被电子邮件替代。虽然其方式变了,但对写作的人来说,依然对来信来函充满期待。如今写文章,快捷便利已是超乎想象。最快的一回,记得是那天下午五点写成一篇时评,写用了不到一小时,五点半发出后,六点半收到编辑部“明天见报”的回复,其“写”与“发”之神速,与过去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也有慢的。那是从台湾寄来的报刊样件,因为是走水路,快则需一个月,慢则在两个月开外了。不过,那倒不是很重要的。

对于撰稿人来说,来信来函永远是美丽而幸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