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写的《年来岁去话春节》
董宝瑞
春节到来之际,昌黎电视台专题部的编导找到我,拟录制一个《话说昌黎》春节特别节目《说年》。我遂找出12年前写的一篇题为《年来岁去话春节》的文章剪报,请他们打出来以用。
《年来岁去话春节》这篇文章,发表于1998年1月21日《秦皇岛晚报》的《社会纵横》专刊。那年也是牛去虎来,于今年的春节赶上的属相相同。当时,我还没有学用电脑,是用钢笔一字字写出来的。不过,在那年春节快要过去时,就开始于电脑打交道了。说起来,我学用电脑到今年春节,已经整整12年了。
节目是2月5日(小年的前一天)上午录制的,我作为“嘉宾”介绍了春节的来历等情况。节目拟在初八(2月21日)晚上昌黎电视台的一套节目19:40首播,正月十五(2月28日)晚上再播。
过两天,我把《年来岁去话春节》这篇文章重新整理一下,已使之在2月10日出版的《昌黎日报》第3版再度发表。
下面就是我重新整理的《年来岁去话春节》:
年来岁去话春节
董宝瑞
己丑去,庚寅临,人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节。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抚今追昔,谈谈春节这个话题,自然颇有情趣。
春节的由来
现在,人们将公历元旦这一天称为“新年”,而将农历元旦这一天称为“春节”。这是辛亥革命以后采用公历纪年后的新称法。
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1日诞生以前,历朝历代几乎均采用农历纪年,以农历元旦为新年,称之“元旦”,亦称“元日”、“元辰”,也有称“春元”、“春旦”的。这是因为,农历正月初一既为一元之始,亦为春季的开端。那时,也有“春节”之称,不过并不像现在这样指农历正月初一,而是指立春之日;也就是说,那时以过立春为“春节”。立春通常在公历的2月3、4日或5日,多在农历正月初一之后,也有些年份在正月初一之前(即人们常说的头年打春),还有少数年份恰与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切合(近百年来,1905年、1924年、1943年、1993年为切合之年)。总体看,立春与农历正月初一,即旧时的新年比较贴近,有些年份人们既过新年又过春节,这大概就是98年前我国采用公历纪年之后,将农历元旦称之为“春节”的缘由。
在我国实行公历纪年之前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春节”也是每年的一个重要节庆活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朝及周朝以前。据《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这种礼俗,从皇家遍及到每一个州、县,并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灭亡。据清光绪年间重修的《永平府志》记载,到清朝末期,“春节”有“演春”、“迎春”、“送春”、“庆春”等节俗:“立春先一日,县官戒东门外官亭,以各色器物选集优人装剧戏教习,谓之演春。届期阖城官员往迎,鼓乐交作,前列戏队,殿以春牛,老稚趋观,谓之迎春。有幼孩者,则以袋盛豆挂牛角,谓可稀痘。至府堂,次日届时鞭而碎之,随以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州及外县亦如之。所鞭之土,市民争取涂灶,或涂壁,云去臭虫。豪门则设酒饼殽核燕会,谓之庆春。”此外,还有“优长假冠带,过官府、豪门,各有赞称韵语,博笑取利,谓之闹春”。民国廿二年版《昌黎县志》亦有类似记载:“立春先一日,塑小芒神及春牛于东门外,阖城官员往迎,鼓乐交作,老稚趋观,谓之迎春。有幼童者,则以线穿豆挂牛角,谓可稀豆疹。至次日,届时鞭而碎之,谓之打春。至民国,此礼废矣。”由此可知,在辛亥革命以前,我们这一带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有过“春节”的习俗。当然,那时的“春节”,主要是“打春”的祭祀礼仪。而这一祭祀礼仪,随着辛亥革命的革故鼎新,早已废止。时至今日,再也没有人以立春为“春节”,而是以农历新年为“春节”了。
旧时的过年节俗
我国传统的历法,最初只是用于计算岁时节令,安排农事生产活动,随着娱乐文化的发展,逐渐与人们的节日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系列传统节日及节日风俗。
在诸多传统节日中,首推的无疑是集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活动之大成的春节了。旧时人们注重过农历新年,首先是与古文化重视一年的开端有关,农历正月为端月,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日有元时,故古称农历元旦为“三元”之日,亦称“上日”、“正朝”。再者,农历年终岁首,正值农闲季节,极适宜举行全年最隆重、延续时间最长的节日活动,人们也可借此休整生息,走亲会友,好好娱乐一番,表达一下除旧迎新的心愿。因此,人们将“年”过得最讲究,时间也延续得较长,年深日久,约定俗成,形成了不少比较固定的节日风俗。
多少年来,人们多以过农历腊八节为过年的前奏。不少地方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吃了腊八饭,还有二十二天半。”从这一天起,人们开始掰着手指计算离过年还有多少日子。过年的序幕拉开,是在农历腊月廿三;这一天是传统的祭灶节,家家将供奉的灶王爷画像祭祀之后,用糖将其嘴粘住焚化,祈求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多数地方,把这一天称作“小年”。从“小年”开始,过年的活动逐次展开,如“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蒸年糕”等,到腊月三十(小尽年腊月廿九)正式过大年。人们把一年的最后一夜称为“除夕”。这一天家家吃团圆饭,这一夜户户守岁。有些地方的人认为熬过年夜的人,来年干活有劲,不乏不困;有些地方的人则认为守岁可以使父母长寿,故又称除夕为“长寿夜”。到这一天,家家户户贴对联,贴年画;晚上各个屋均点上灯,农村连牲口棚、猪圈也挂上灯,门口亦大红灯笼高高挂,取得一片光明之意。入夜,老人还带着子孙到各处送香,把点燃的香插到井台、碾台和村头小庙前,然后一家人坐围炭火盆谈天说地。在子夜即临时,家长则率子孙到村外去接神,对财神、福神、贵神、喜神,按各个方向去拜,回到家中,女户主问:“财神接到了?”接神队伍则高声答应:“接到了,接来了。”同时点燃鞭炮以驱邪。到子时吃水煮饺,取“更岁交子”之义。煮水饺时,放几根面条,叫“穿元宝”;煮饺时要烧高粱挠子、芝麻秸,据说这是摇钱树。饺子有煮破的,不许说破,言“挣”。吃完三十饺子,全家要拜祖宗,在祖宗牌前磕头祭祖。“爆竹声中一岁除”,大年初一到来,一年复始。这一天,大人小孩凡有新衣,都要穿上;相遇拱手,口称“恭喜发财”;相互避免争吵,哪怕心中有气,也得憋着。人人都想造成一年好的开头,图一下大吉大利。这一天清早,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小孩给大人拜年,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寄岁岁平安、年年顺利、健康成长之意。一些地方,还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从初一到初三,邻里之间交贺,多闭门以应。到初五为“破五”的日子,家家忌讳“破”字,均用饺子把“破”字包住,包时不准有任何漏洞。再者,出家的闺女不准在初五以前回娘家。此外,民间还有“六十五,添块骨”的习俗:凡家有65岁老人的,为祝其长寿,子女亲朋好友皆于正月初五这一天带着猪髈蹄、寿桃、寿面、寿糕、寿酒前来庆贺65大寿。有些地方还有过“六十六,添块肉”的,到正月初六为贺。吃完“破五”饺子,走亲戚开始,亲戚间相互携带点心拜年。过年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系“天地赐福之日”,人们皆以隆重的礼仪祝贺。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晚上各家门口、店铺门前都挂上各式各样的灯笼,有的彩灯上写上谜语,俗称“灯谜”,供观灯者猜测。此外,正月十五、十六,大多数地区举行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踩秋千等娱乐活动,使过年的喜庆气氛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在过去,每逢元宵节,一些居住县城的人要在白天围着城墙走一圈;夜里男女老少除赏花灯、看秧歌外,还要走大街、逛庙宇,民间称之为“走百病”,即“走一走,百病无”。元宵节过后,过年的气氛逐渐淡化,逐渐开始农事活动及其他活动。
过去过年,夹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据《北齐书·魏得收传》及《荆楚岁时记》等书记载,传统习俗认为正月初一到初八,每年归属一样东西,其顺序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也有扩展为十天的,其顺序为:鸡、鸭、猫、狗、猪、羊、人、谷、果、菜,以这天的气候预兆该物的兴旺与否。同时也有一些禁忌,如初一初二不用浆糊,以防鸡鸭少下蛋;初八不用生米做饭,妇女们不做针线(怕扎了谷物的心)。还有,除夕黄昏,有的地方让小孩手拿熟鸡蛋,提着灯笼到街上绕一圈。小孩边走边破开鸡蛋吃,嘴里念叨着:“卖懒去,买勤来,鸡蛋除壳随皮去,荣华富贵跟着来。”此称“卖懒”,云这样做,小孩明年读书会用功。如此种种,各种习俗很多,很难一一道来,各地大同小异。
移风易俗过春节
我国实行公历纪年以后,公历元旦同世界大多数地区一样,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但大多数人由于传统的原因,比较看重的还是农历新年,即春节。人们一般仍习惯把过农历新年视作“过年”。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尊重人民群众的传统习惯,规定元旦的公休日为一天,春节的公休日为三天,以利于民间欢度旧历年。
随着破除迷信等活动的开展,春节活动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逐渐革除了祭灶、接神、祭祖等迷信色彩较浓的习俗,对于保留下来的节俗也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使传统的节日移风易俗,形成了较新的节日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春节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使从远古传承下来的节俗具有了比较浓郁的现代性。如今,传统色彩较浓的春节正在变成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新的盛大节日。如今,春节已变成全民性休整生息、合家团聚、走亲会友、交融情感、共同娱乐的节庆活动。现在,人们还保留着过“小年”的习惯,但再不搞什么“祭灶”了;近些年,各地兴起了春节前的团拜活动(一般安排在农历腊月二十五前后),由党政机关领导出面,给本区域人民群众提前拜年。与此同时,各级党政机关及团体、单位借春节到来,进行各种慰问活动。大年三十依然为合家团聚日,除夕夜大多数人家依然守岁,只是不再搞“接神”等活动,而是吃饺子,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不少地方依然贴对联,贴“福”字,也有接“财神”的,但只是要一幅画,表表意思而已,并无苛求。拜年的习俗依然保留,但已不拘于走亲访友,不少人搞起贺年卡拜年、电话拜年、网络拜年,等等。此外,不少地方的人民群众利用春节期间大搞花会、扭秧歌等喜庆活动。元宵节依然保留着吃元宵的习俗,但挂灯笼主要是集中在城市搞灯展了,花灯比赛是各地元宵节的重头戏。届时,人们多上街看灯展,顺便“走百病”。此外,有些地方还利用元宵节搞“花会”——放焰火。应当说,我们的春节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文明,越过越兴盛。当然,也不能说已没有任何陈规陋习参杂,或曰一些迷信的东西产渣泛起,也不能说一些人的春节活动不含有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新时代的新俗礼俗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大成效,终还有一个尽善尽美的过程。
春节,从远古走来,向未来走去。春节,应是古老的,又是新颖的。我们应赋予其更加厚重的辞旧迎新的色彩,使之变得异常健康、文明、喜庆、红火,成为一年一度走向新生活的最有风韵的节日桥梁。
摄影:董宝瑞 费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