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以及 知道


最近在看梅罗维茨的《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看到第二部分作者对印刷媒介(书)和电子媒介(电视)的比较,我顺手就在围脖上嘀咕了一句:

根本上,印刷媒介让我们获取知识,电子媒介让我们获取知道。

好友阿潘正好也在围脖里晃荡,立即表示不赞同,他说:

真不见得,我获得的知识很多来源于网络。

我并不反对在网络上存在大量的知识,比如wiki就是个不错的获取知识的地方。也有些blog(比如laolu)也是很不错的获取知识的地方。但是,我想的是,比如在教育体系里,虽然利用电子媒介的远程教育或者电视大学也是存在的,但恐怕以教材(或者什么参考书)为主的教育方法,还是乃至整个世界的主流吧 —— 当然,你非得说社会大学毕业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问题不在于知识和知道这两种信息有什么区别,其实都是字符或者数字组成的,客观上讲,两者没有任何区别。知识和知道的区别,在于每个人的主观意识。

比如说,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过了,记得了,也不过就是知道而已。什么时候变知识了呢?

比如你从上海的南浦大桥去上海的虹桥机场,你可以选择内环高架转延安路高架,也可以选择内环高架转南北高架再转延安路高架。如果你运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这个道理,你就会选择前一种路径,因为就物理距离而言,在路况一致的前提下,前一种(也就是三角形的第三边)是相对消耗较少时间的。

故而,就我个人而言,了解一种信息(哪怕是一种极其复杂极其高深没三个PHD的实力读不下来的理论)还是只不过知道而已,能运用这种知道去演绎其它情景下的行为,这就变成知识了。

但信息要转为知识,是需要一番理解,然后去变成一种意识的。这秒钟知道了,下秒钟就立刻可以运用,这种情景不太常见。中学数学的知道层面的信息我大概都已经还给老师了,但它那种狂轰滥炸式的试题给我带来的逻辑意识,那是如影随形根深蒂固的。电子媒介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我们处理信息都应接不暇,理解起来就更困难了。不是我们不能,而是我们没时间,或者,更准确的说,没心情。

电子媒介的世界,像个澡堂,像个集市,喧闹不已。能互动的特性,又使得我们总可以快速发表点意见然后第二天就忘记昨天还一幅牙痒痒地骂过此人。集市上一般充斥着大量的知道型信息,而转化为你的知识,还真得有第二个环节。

这道理就像吃饭不仅仅是嘴巴的运动一样。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