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不作美,一大早就下雨,本来要到白金汉宫周围转转,现在只能望雨兴叹了,李先生家好兴致,冒雨赏景,回来鞋子都湿透了,伦敦的雨水多是出了名的,前两天虽然没有怎么下雨,但总是阴沉沉的,看照片都是黑乎乎的,和我在澳大利亚的照片差距很大,本次的行程定性为‘文化之旅’,终于转入正题,今天会去牛津(主教纪念碑、学位颁发处、鲍德尼图书馆、艾徐摩尔博物馆)、莎翁故居、皇家莎士比亚歌剧院。做留学多年,一直觉得英国教育发源地是牛津,朝拜心情可想而知,很多网友朋友发给我的牛津照片也是很漂亮,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图书馆一直是我炫耀的地方,因为有很古老厚重的感觉,有人说牛津到处都是这样,今天要见一下庐山真面目。
牛津给人的感觉确实厚重,房子不高,但是每个飞檐上或者石柱上都是名人的雕像,而且是挖进去的那种,更给人墙壁很厚的感觉,每个雕塑都留有大胡子,也没有雕刻人名,问了一下周围学生是否认得,很多学生都摇头,我就统称‘马克思和恩格斯’吧,因为都是老人家,所以更给人厚重的感觉,除了名人雕像,再就是国王、女神和狮子雕像,这可能和英国王权、宗教信仰有关,类似我们大学崇尚孔孟之道,很多地方也会刻字立碑差不多,只是我们崇尚的是简朴,只有伟大领袖的雕像才是全身的,伟岸的,不是吗?几乎北京所有大学门口都有毛主席,欧洲的国王雕像有异曲同工。伦敦受古罗马雕刻艺术感染,从大街建筑物到大学的神坛都栩栩如生的雕塑出人物特点,从面部轮廓到衣服褶皱,以前拜访过古罗马的旧城区,法国、意大利很多地方都是大片的雕塑群,有点像中国的佛看多感觉,也就不觉得牛津的神新奇,反而是牛津的名气更吸引我,导游讲了很多牛津的故事,以及1209年学生斗殴事件造成很多学生死亡、退学和成立了新的学校剑桥故事,国内看过类似的电视作品里牛津学生斗殴的场景,名字记不清了,很血腥,现在脑子里都是这些东西,所以朝圣的心态没有了,反而是一种轻松的游览。
我们在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边上停车,这个学院和很多国家的大学都有合作,英国的牛津和剑桥都有,澳大利亚也有,是和墨尔本大学合作,主要有中学、大学预科、大学语言等课程,高中生的入学条件是平均分85分以上,我国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平时考试难度不同,分A、B试卷,重点高中学生很难达到这个分数,可以让学校出示是重点中学证明,也可以网开一面,这里曾经是《哈利波特》的拍摄场景之一,本来想进去看一看,但是门口有洋将军把门也就算了。导游很幽默,介绍著名的牛津和剑桥的划船比赛历史是因为雨水多,河流多的原因,所以学生只能消遣的方式是划船,在牛津没有见到船,也可能我们没有走到地方,只是在最经典的几个地方转了转。
牛津的学位颁发厅不大,正面看是一个个长长的过道,和一个个门,从侧面看有一个小院子,L型的楼不高,另外两面是铁栏杆,每个柱子上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姑且这样称呼吧),因为有1209年学生斗殴事件,每个楼之间都用带房顶的走廊连接,离学位颁发厅最近的一个被称之为‘叹息桥’,剑桥也有,好像他们这边带顶的走廊或者桥都可以被称之为‘叹息桥’,也可能毕业要离开,舍不得而叹息,也可能是课业负担太重考试太多而叹息,总之,我们也学着学生的样子走过叹息桥,然后深深的叹息,结果发现,叹息后就不太感觉阴雨绵绵的郁闷,心理学角度管这叫‘释放’。学位颁发厅的后院,也就是电视上经常看见学生照相,然后狂扔学士或硕士帽子的地方,可爱的李小姐假装拿到学位的样子蹦起来,我们一群老少都狂蹦,只是样子实在难看,身上装备太多,又是照相机,又是书包,手里还举着雨伞,可惜没法照近照,脸上的妆因为下雨全花了,不说都知道从中国来的(典型的大熊猫妆),但愿学生真正颁发学位那一天,天公作美别下雨。
(叹息桥)
沿着学位颁发厅的院墙前行就是鲍德尼图书馆,据说是英国第二大藏书馆,进去看了一下,也不大,还没有北京图书馆大呢,估计在地下藏书,连接图书馆和学位颁发厅之间的一个学院也有百年历史,其中一个估计五六层高的楼上雕刻了巨大的国王雕像,国王一手拿书一手拿圣经,还有一座女神雕像,也是一手拿书一手拿天平,象征着法律、权利、教育尊严,两个雕像都刻在墙上,是挖进去雕刻的,可见建筑物墙壁的厚重感,此外飞檐上、石柱上也到处是学者的雕塑,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他们站的真高,要想看清必须仰着头,这可能就是建筑师的意图吧,就像小学生上课,跟站着的、体型高大的成人教师相比,马上肃然起敬,异曲同工之感,很多建筑的初衷就是如此,看一下周围学生,每个学生神情都很凝重的样子,急匆匆的穿梭于各个学院之间,可能他们看久了雕塑,也就不觉的新奇,尽快把学位拿到手才是硬道理。
远处有一个宗教审判所的火刑柱,是为纪念三个被审判烧死的清教徒而建,阴雨绵绵再加上这个东西和叹息桥,学生学习的压力可想而知。不远处的市场很吸引人,有各种烤肉和香料的味道,这个市场也有八百年历史,里边跟我们的自由市场差不多,玻璃橱窗贩卖三明治,一个2-3英镑,吃一个少点,吃两个又多了的分量,还有路边摊卖蔬菜水果,卖袜子钱包之类的,卫生搞得比较好,没有人乱扔东西,门口有厕所,设施齐全,如果学生看书累了,买三明治就能解决温饱,市场很像北京王府井里的特色小街(百货大楼附近的),只不过我们是牌楼,他们是石雕,还是我们有特色,上周和女儿闲逛,小街上一个男花旦在唱京剧,牛津是洋花旦在叫卖。雨不大,不打伞湿乎乎的,打着伞又没有雨滴,难怪以前英国人的装束是防雨的风衣和高高的帽子,手里总拿着带弯把的雨伞,在牛津,这个装束也能见到,可能是教授,也是不苟言笑的样子,和我在澳洲见到做夸张动作,还送花给我的教授不太一样。
李先生的女儿申请两个学校,剑桥(社会学)和牛津(中国研究、管理),只有牛津的中国研究被拒,拒收理由是不收中国学生,据说这个系主任是严重的反华分子,不去也罢,<中国威胁论>一直是西方社会的调调,原先是瞧不起我们,现在是害怕我们,作为中国人很自豪,让他们好好研究我们吧,女儿说“可以找特工进去看看他们做何文章?”,我们看了一下这个学院的教学楼,很小,不去也罢,这个庙这么小怎么研究中国?奇怪的课程设置。我们一行人又去看了一下管理学院,也很一般的建筑,李先生女儿确一直耿耿于怀,李太太一直在劝说“不是你不优秀,而是不收中国学生”,也许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好的原因,我们安慰很久,建议看完剑桥再说。每个学院是一个院子,不是很大,为了防止学生斗殴,所以都修了门,门修得不大气,好像堡垒一样,不知道是防里边的学生?还是防外边的学生,但愿教育别设壁垒。总体牛津给人感觉不像心目中的大学,可能是过于开放,有点类似廊坊大学城(比喻不是很恰当),每个学院自成一体,雕塑多,游客多,贩卖纪念品地方多,也确实很漂亮的地方,学生要想专心读书还需要加强自律心。
再去莎翁故居的路途上看见大片牧场,马和牛羊悠闲的吃草,我不由得想起美国的一个朋友太太是马的盛装舞步训导师,也有一个农场,应该差不多,田园的娴静让我们这些过着紧张生活的人格外向往,不由得打开车窗呼吸着雨后的空气,泥土、绿叶混合着湿气的感觉很爽,莎翁故居保存的很好,已经发展成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莎翁故居分旧居和新居,展现莎翁出生、高产创作,故居文化产业兴建的过程,能够进去参观,莎翁父亲是标准的英国中产阶级,做手套的,旧居楼里保留当时原貌,有手套作坊,有主人的起居室,二楼一个穿着奇异男子披着斗篷,拿着长羽毛笔沉思状看着外边的街景,突然回转身体大声的朗诵莎翁某个作品片段,照实吓我们一跳,表演完,我们这群没有听懂的中国游客鼓掌,往前走,一个女仆打扮的人表演收拾房间的样子,另一个人在模仿做手套,来到后院,有修剪很好的绿植,这就是莎翁小时候的家,再看新居,莎翁挣到大钱了,是小镇最好的房子,偌大的花园像足球场那么大,绿植都被修剪的奇形怪状。
莎翁故居不远的另一条街也住着一位名人‘哈佛’,就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创始人,也是牛人一个,他的家很平常,不像莎翁家有地主家的感觉,走到街上细看其他景物,典型的借助文化遗产经营的小镇,家家户户都在贩卖手工艺品,这个祖先还是给小镇后代带来很多实惠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有印度手工围巾,镶满珠宝的宫廷鞋,各种飘香的烧烤,香料,这个远离伦敦市区两个小时车程的小镇还是值得一看的。
牛津附近有一个工厂店,留学生都知道这里,主要卖过季名牌,折扣非常大,有时折扣超过50%-70%,其实这种店各国都有,我在美国时当地人叫它‘大漠’,逛这些地方的不仅仅是中国人,老外或本土人也不傻,一样是名牌,况且有的品牌例如鞋子、包包的经典样式过季也没有多大影响,依然很好看,国内很多大牌过季也一样全价出售,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我的经验是出行前网上查询特色购物地址(这是牛津途中要求增加的项目,放弃了午餐时间),然后上网站看样子、价格,到了工厂店找到想买的品牌,直奔货架取货付费,到了工厂店,《修女也疯狂》(美国的一个电影很合适用在这里),我矜持半天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像买菜一样,或者更严重,买菜还挑会儿呢,例如英国本地名牌BUBERRY的包原价1160英镑,如果在国内卖至少两万元,正好赶上打5折,还能退税,毫不犹豫的直接拿下,另一款新秀丽的加大拉杆箱,居然退税后160多英镑,在国内至少六千元人民币以上,出国时间有限,如果敞开时间逛一天也不够,网络真是好东西,在这里充分体会,我像探囊取物一样,一个半小时买了1个包包、1个拉杆箱、2件小西服外套、1件衬衫、1条裙子,买东西还是有窍门的,只要试过一件衣服,知道自己穿多大码(欧洲的衣服码),不用来回试,看着好直接交钱,而且尽量在一家店购买,可以集体开退税单,哈哈,一说起买东西刹不住轧了,老公在工厂店中央要了一杯咖啡观战,女儿一直充当我的翻译和参谋,还填写退税单,忙的不亦乐乎,有时过意不去跑到中心休息区问老公是否继续花银子,老公说“你痛快花吧,否则回去念叨一年”,我这样一个崇尚美食和旅游,对名牌不是特别懂的人都眼冒绿光,大开花(钱)戒,所以有购物狂的MM不想花钱就别去了,太受刺激,难怪学生家长说孩子出去后生活费每年20万都打不住,如果留学生泡在这里,多少钱都能造,网上聊天出谋划策的网友大部分是留学生,哈哈,把他们给卖了,功课一句不谈,说起名牌店是滔滔不绝的。
为了购物,减掉中午吃饭时间,这时饿的要命,导游很体贴,带我们吃了几天中最美味佳肴-川菜,有非常正宗的水煮鱼、水煮牛肉、口水鸡、夫妻肺片等,就连不爱吃辣的老公也狂吃了很多,餐馆里基本上是中国人,据说厨师是以前在国内中餐大赛上获过奖,慕名而来的人很多,左边一桌七人搞艺术的,一直在评论书画作品,留着大长头发很显眼,我捅了老公一下,“你们搞艺术的就这形象?”右边是一桌留学生在畅饮,老公报复性的回捅我也来了一句“你们学生就这形象?”,这时候走进来一群台湾同乡会的,叽里呱啦的大声喧哗,在伦敦餐馆这个场面很少见,我们开始还小声说话注意‘素质’,此时早就抛到脑后,不知谁提了一个话题,有关生存问题,导游非常客观的介绍,华人还是习惯自己的圈子,很难融入西方社会,第一代艰苦创业,第二代(国外出生)中西不靠,第三代忘了祖宗,其实中华民族很多好的品德外国人是没有的,例如赡养老人,他们认为放在养老院很正常。
回酒店慢慢回味一天的事情,偷着乐,不是为牛校,也不是为牛人,而是为‘牛’包,俗人一个。
(待续)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