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二) 第11章 (1)陈纳德失意国内


 

 

           抗日风云(二)

                     王先金 编著

 

       第十一章 “飞虎英雄”陈纳德

                 抗日英雄杨靖宇  (1)

 

                       陈纳德失意国内

 

    克莱尔.李.陈纳德,1891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康麦斯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路易斯安那州师范学院毕业后,当过一段时间的乡下小学校长。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的他应征入伍,成了一个通信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战,却让向往飞行的陈纳德折服于航空的魅力。

    “一战”结束后,利用与一些飞行教官熟识的条件,陈纳德开始偷偷学习飞行技术,不久他便能够驾驶“邦尼”飞机了。掌握了基本飞行技术的陈纳德成为稀缺人才,不久被调入美国第46中队当飞行员,随后升任该中队副官。

    1923年,由于飞行技艺超群,陈纳德被任命为驻夏威夷第19战斗机中队指挥官,此后他开始研究空战战术,并提出一个全新的空战理论双机和三机编队作战。在他看来,三架飞机编队作战,可以胜过六架单独作战的飞机。

    1929年4月,陈纳德升任上尉,成为布鲁克斯基地的飞行主任,他开始实践自己的空战理论。他找到两名志同道合者,亲自试验编队飞行,模拟空战。为了磨练飞行技巧,他用65米长的绳索分别将三架飞机连在一起,在空中飞行时,三架飞机如同一个人在操纵,直到着陆后,绳索仍然保持原样。然而这种精湛的技术并没有受到上司们的表扬,而被认为是“耍杂技”,并被送上了“飞行秋千上三个玩命家伙”的名声。

    也许正是由于陈纳德的离群和锋芒毕露,注定了他在美国军中不得志。这种失意一直持续到1937年4月30日,他退役了,军衔仍是八年前得到的上尉。

 

 

                      陈纳德来中国

 

    退役后的陈纳德住在乡间别墅,继续潜心研究他的空战理论。而他“飞行秋千”上的两位助手威廉.麦克唐纳和约翰.威廉姆森退役后则来中国担任飞行教官,当他们得知中国政府要为“航空委员会”聘请一位顾问时,极力举荐了陈纳德。

    陈纳德,能讲英、法、德三种语言。他从朋友那里得到消息,中国为了与日本人决一胜负,在大规模地装备武器,组织人马。他们羽毛未丰的空军正遭受美国与意大利之间的争夺,以及各地方官僚贪污受贿的侵蚀。宋美龄女士接管了航空委员会,力图清除腐败重新组建空军。

    宋美龄通过当时中国中央信托公司咨询顾问美国人罗伊.霍尔布鲁克,发了一份工作邀请陈纳德,问他是否愿意考虑一项三个月的使命,来对中国空军作一次秘密调查。条件是:月薪一千美元,外加各种费用,配有一辆轿车、一名司机和一名翻译,并有权驾驶中国空军的任何一架飞机。陈纳德欣然同意了。

    1937年3月20日,陈纳德把全家安顿好后,便提出辞呈,正式以空军上尉身份从美国陆军退役。4月1日的早晨,他由旧金山启程,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

7月初,陈纳德来到了上海。在上海期间,陈纳德遇到了对他在中国的事业真正有过帮助的人端纳和宋美龄。他认为,端纳是一位让人难以置信拥有超人精力的人,他长着一头黄中带黑的头发,是个澳大利亚人。多年来,他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呆在中国,同时兼任各地方军阀的顾问。他从不吃中餐,同时也不学一句中国话,但他却非常清楚中国在亚洲的政治地位与影响。是一位罕见的具有政治家远见卓识的人。正是端纳给他引见了宋美龄女士。                蒋介石与陈纳德

    在一个闷热的下午,罗伊.霍尔布鲁克带着陈纳德驱车来到法租界的一幢高墙围绕的房子,去与宋美龄会晤。他们被告知宋女士暂时外出,请稍候。服务员把他们领到一个幽暗阴凉的房间等候。

    突然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子,身着时髦的巴黎时装,带着热情与活力轻快地走进房间。陈纳德还以为这是罗伊的一位年轻朋友前来招待坐在客厅的朋友。

    罗伊捅了陈纳德一下,说道:“蒋夫人,我能向您介绍陈纳德上校吗?”

    陈纳德简直惊呆了。她是蒋介石的妻子,比他想象的要年轻二十岁。她讲英语时,像富有的美国南方人那样,慢慢地拉着长调。这次会面,使他终身难忘。这一天深深地印在陈纳德的脑海里。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她永远是我的女王。”

    尽管她是位有超人魅力的女子,但在上海这潮湿、闷热的日子里,她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不久她又肩负起一项重任组建中国新空军,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工作。她要得到有关前中国空军的民政部真实的情况,她急切地需要了解这些。陈纳德许诺三个月之内提交一份完整的报告。

    宋美龄让陈纳德在南京立即开始组建新空军。他在杭州空军学校挑选了比利.麦克唐纳和两架道格拉斯双翼飞机。史密斯,一位美国机械师,坐在陈纳德驾驶的飞机后座舱内;坐在麦克唐纳机上的是苏伯炎上校,他后来成了陈纳德的私人翻译。

    一到南京,陈纳德立即嗅到了环绕在中国航空公司周围的腐败气息。在这几十年战争期间,许多地方军阀雇用了外国飞行员,驾驶着买来的飞机去攻打自己的敌人,并以此为自豪。

    直到后来日军占领东三省,并于1932年首次袭击了上海,中国的中央政府才开始意识到空军的重要性。由于地理位置,日本海军可以很容易地切断中国海上通向国外的所有通道。很明显,建立一支空军是中国遏制日本海上力量的唯一办法。

    此时,宋子文担任着组建中央政府空军的领导工作。一支非官方的美国空军使团,在杰克.朱厄特上校率领下来到中国,他在中国按美国模式建立了国防空军学校。与此同时,一个意大利人正试图占领正在蓬勃兴起的中国航空市场。同年,孔祥熙正在欧洲作短暂旅行,为了寻求贷款、军火及任何形式的对华援助。在意大利,他受到墨索里尼的热情款待。饭后,孔祥熙偶然流露出对中国航空事业的沮丧神情,墨索里尼便立即表示:“派我们的一些‘孩子’去帮助你们解决困难。”这些“孩子”不久便成为一支由四十名军事飞行员组成的官方使团,由斯卡罗尼将军率领,并带来了一百名工程师和机械师,在中国组建了一个工厂,专门组装意大利的飞机。

    陈纳德来到中国时,意大利人已完成了对中国空军的控制,也完成了对中国航空市场的垄断使命。

    意大利人在洛阳开办了极其“独特”的飞行学校。学校中的每一位学员,只要学完飞机驾驶员的训练课程,不管他能力如何,都可以毕业。他们便被当做羽毛丰满的飞行员进行飞行,从不考虑他们的实际飞行能力。这与美国不同。美国人在训练初期,要淘汰一批没有飞行能力的学员,因而毕业时只剩下最优秀的学员。

    蒋介石对意大利人的方法更为欣赏。因为中国航空学校的学员是精心选自上层社会的。当这些学员在美国的空军学校被淘汰时,他们有权有势的家族感到耻辱与不满,会发出强烈的抗议。这使蒋介石感到十分尴尬。但是,意大利人的做法恰恰断送了中国空军的前程。这种荒谬的教学方法,直到1942年第一批在美国训练的飞行员全部返回中国,意大利人的那种训练方式才宣告结束。

    意大利人在南昌组建的飞机装配厂,也是一种欺骗行为。它装配出来的大量的菲亚特战斗机,在战斗中证明全是些燃烧的陷阱。至于那些萨伏马奇蒂式的轰炸机,则完全是陈旧不堪的废物,以致于中方只能将它当成一般的运输工具。

    “七七”事变时,陈纳德正在视察意大利人办的这座十分奇特的洛阳空军学校。他听到“七七”事变的消息后,立即打电报给蒋介石,“若有用到我的地方,请尽管吩咐。”

    两天后,陈纳德在西安得到了蒋介石的答复:

    “非常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邀请,自愿来华服务。请立即奔赴南昌,指导该地战斗机队的最后作战训练。”

    毛邦初将军在南昌负责空军事务。毛邦初曾在苏联学过飞行,并且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

    南昌的实战训练,实在成问题。这里有一些美籍广东人,有些是杭州空军学校的毕业生,他们都是经过极其严格挑选而留下的精英。其余的人大多是意大利人训练的。他们这些本应作好战斗准备的驾驶员在作基础飞行训练时,竟然在空中打着转,最后坠机身亡。泥泞的机场导至一天多达五次的着陆撞机事件。

 

 

                重新改组和整顿航空委员会

 

    当全中国人民抗战激情与日俱增时,蒋介石却悄然无语地呆在庐山牯岭那座被青松环绕的行宫里避暑。

    蒋介石对羽毛未丰的空军心中无数。这支队伍毕竟太年轻了,它还不到五岁。

    毛邦初和陈纳德应召赴牯岭与蒋介石和宋美龄见面。

    蒋介石在装有纱窗的平房回廊前接见了他们。宋美龄介绍了陈纳德之后,蒋介石微笑着同他握了握手。

    简短的寒喧之后,蒋介石将话题转到了毛邦初身上,并开始询问他有关中国空军的情况。宋美龄把话翻译给陈纳德听。

    “前线有多少飞机做好了参战准备?”蒋介石问毛邦初。

    “九十一架,委座。”毛邦初回答。

    蒋介石脸变得通红。他在平台上走来走去,他在发怒了。

    宋美龄停止了翻译,毛邦初的脸变得惨白,全神贯注并僵直地立在那儿,双目直视前方。

    “委员长正威协要处死他。”宋美龄悄声对陈纳德说:“航空委员会的档案纪录显示,我们应当有五百架飞机可供参战。”

    最后,蒋介石的怒气消下去时,他转问陈纳德:“你的调查结果是怎么样的?”

    “毛将军的数字是正确的。”陈纳德回答。宋美龄要他说下去,把实际情况告诉他。

    因此,陈纳德鼓起勇气继续叙述了他所了解的情况。当宋美龄翻译他的话时,蒋介石踱着的步子渐渐地放慢了。陈纳德讲了大约二十分钟,宋美龄做了停止的手势。蒋介石很快离开了回廊,消失在房间里。毛邦初的脑袋保住了,宋美龄得到了干预航空委员会的权力重新改组和整顿航空委员会,陈纳德也奠定了坦率正直的良好声誉的基础。这次会谈陈纳德与蒋介石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后来当陈纳德说服他为了拯救美国飞行员或得到日本人的情报,有必要允许他同共产党及其不同政见的党派直接接触,蒋介石也居然同意了。

 

 

                     宋子文全力支持陈纳德

 

                                            陈纳德、宋美龄、蒋介石

1940年6月,宋子文以蒋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赴美,负责接洽争取美国援助事宜。蒋介石指示其重点争取美国对华飞机援助。10月中旬,蒋介石向美国政府正式提出空中援助计划,要求美国先提供中国500架飞机“以济眉急”,并希望“美国空军志愿人员来华助战”。为此,蒋介石派当时在中国帮助训练空军的陈纳德专程前往美国推进这一计划。陈纳德抵美后,作为中国国防公司的雇员在宋子文手下工作。至1941年4月中旬,美国政府终于同意以志愿人员的方式向中国提供空军支援。在制定雇用美国飞行员的合同条款时,宋子文批准了美国飞行员每击落一架敌机可得500美元奖金的规定。这一规定在美国志愿航空队投入对日作战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41年7月上旬,由110名飞行员、150名机械师组成的第一批志愿航空队队员离开美国。8月,新组建的美国志愿航空队在陈纳德率领下在缅甸开始战前训练。由于训练中零配件无法及时获得补给,志愿航空队最初的100架飞机在训练开始后不久就有一半以上无法升空,不得不躺在停机坪上。为此,陈纳德频繁致电宋子文通报情况,并请求解决飞机零配件供应问题。宋子文在美国负责争取美援的各种事宜,公务繁忙,但他亲自过问此事,妥善安排。

美国志愿航空队在1941年12月22日正式投入对日空战。到1942年2月初,可作战飞机不满百架的志愿航空队摧毁了90多架日本战机,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但是根据合同规定的击落每架飞机500美元奖金的条款,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兑现。陈纳德仍旧致电宋子文求援,最终在宋子文的过问下得到解决。

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后,美国军方着手将已在对日空战中赢得声誉的美国志愿航空队并入美国军队。然而,陈纳德担心失去对志愿航空队的独立指控权,并不太情愿并入美国军队。他致电宋子文寻求支持。由于志愿航空队并入美国军队,意味着美国政府将承担起在华美国空军的物资供应,并增加援华的飞机和人员,因此国民政府和蒋介石支持合并,宋子文也持相同的立场。在宋子文的说服下,陈纳德才打消了顾虑。

1942年初,美国志愿航空队以“飞虎队”的名声扬威远东上空,。志愿航空队开始作战时,美国飞行员希望整个大队有一个形象鲜明的象征符号。宋子文提出了“飞虎”,但美国飞行员一时不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老虎只能在地上呈威,作为战机的标志并不合适。宋子文就告诉他们,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如虎添翼”,有了翅膀的老虎是无比勇猛的。

1942年1月,美国志愿航空队归并美军问题刚提出时,宋子文就向宋美龄提出让陈纳德兼任中国空军总司令,同时指控中美空军对日作战。由于史迪威不同意让陈纳德担任这个职务和中国空军总顾问一职,他安排了自己的手下去任中国空军的顾问。宋子文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与美方交涉。经宋子文交涉,美国军方同意授权陈纳德直接与中国空军打交道。

对于陈纳德提出的中国战场的空中攻势计划,史迪威不予支持,中国政府也以“陆战派”占主导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宋子文致电蒋介石,建议他立即向罗斯福提出,召陈纳德赴美直接向最高层面陈中国的空中局势和他的空战计划……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后,罗斯福决定支持在中国发起空中攻势的计划。

6月初,宋子文再次提出要扩大陈纳德的指挥权,并准备向蒋介石建议由陈纳德指挥所有的中国空军作战飞机。恰在此时,美国军方考虑派航空队参谋长斯屈特梅亚来亚洲,在史迪威之下指控驻中国和印度的美国空军,以弥合两地美国空军间的意见分歧,并改变史迪威轻视空战的倾向。宋子文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不应该将任何人置于陈纳德之上。他致电蒋介石报告了此事。蒋介石采纳了宋子文的建议,反对斯屈特梅亚前来中国战场,并于7月初致电罗斯福,要求提升陈纳德为中国战区空军参谋长,与史迪威并行,并完全独立于史迪威的指挥(那时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已经非常严重)。由于马歇尔极力反对这一安排,最终罗斯福作了个折中的抉择,同意陈纳德担任中国空军参谋长(而不是中国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