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年经济高速发展,对外开放功不可没。那个时候,由于我们穷,由于我们人才匮乏,由于我们科学技术水平低,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引进人才、引进科学技术,都是必要的。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今年更是铁板钉钉经济总体规模要超过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GDP上去了,经济总量上去了,但人民的收入却总不见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没有感受到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房价、教育、医疗压的人们透不过起来,尽管统计局不断发布“可喜”的经济数据,但是大部分人都不认同,弱势群体“工资被增长”、“被就业”、“被小康”、“被代表”、“被自愿”、“被开心”、“被幸福”。。。。。。折射出社会的极大不公,反映出人们对前途命运的担心和隐忧,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的委屈和无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又指出:与目前中国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要求相比,对外开放已经明显滞后。要引进高附加价值活动,促进产业升级的机遇;要引进金融人才、科技人才的机遇;要提高市场份额、开拓新兴市场的机遇;要“走出去”获取境外资源、技术、市场、人才、品牌的机遇;要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笔者认为这都是有道理的。关键是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对内开放。先在国内各省市之间消除贸易壁垒,在发达省份对落后省份、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搭建开放平台,在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之间搭建平等发展平台,在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上搭建公平平台,在稳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建立起稳定可靠的机制,先要眼睛向内搞好民生,再眼睛向外搞好对外开放,先让人民感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幸福,再让人民对外开放去看西洋景。千万不要让“对外开放”误导让人们忘了“对内开放”为民众带来福祉。
我们要对外开放引进资源,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紧跟国际科技前沿发展,对外开放塑造民族产业品牌、对外开放搞好外交协调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条件,但是我们更应该学会保护我们的民族产业,比如东北的大豆,比如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不被外资控制、比如我们的市场要更多地给国内产业更加公平合理的竞争优势条件等,在提高居民收入上狠下功夫,变投资、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消费、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提高国家民族经济产业竞争力,改善社会民生,改革开放双轮驱动,以推进中国更加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