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还没到最危险的时候


 

美国经济还没到最危险的时刻
 
《西部论丛》2008年第10期
赵红军
 
好几个月以前,我们单位的一位同事就发信问我对美国经济的看法,他是经济学专业的教师,也是股市中的好手。收到他信的时候,我正在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系进行访问研究,有感于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我当时表达了一个相对乐观的观点,即美国经济从微观层面,特别是从企业层面看,从企业所制定的那些十分灵活的经营制度、规章,从美国企业在全球中的竞争力来看,美国经济仍然是相当具有活力的。他当时在国内,在报纸上、在媒体上看到了很多有关美国经济的报道,所以心中升起了一个颇具爱国色彩的问题,美帝国主义是否会由此而走向没落?我当时反问他的一个问题是,美国企业层面的表现这么好,微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如此有力而灵活,它的宏观层面凭什么会表现的那么坏?而我们的经济从微观层面看问题不少,而宏观上的表现除了GDP增长率、出口之外也不是没有什么问题,你说到底哪个说法会更加具有说服力呢?
根据我当时的观察,我认为美国经济仍然十分稳健,大概有这样几个根据:
第一,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十分的健康和有效。比如,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外国留学生、研究人员前往美国求学、就业或从事研究,这些人给美国带去了源源不断的新的活力、生气和创新的气息,同样,每年有那么多的美国人足迹遍布了全世界,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传播和宣传美国文化,指导和布局美国在海外的生产与经营,创造了那么多的奇迹,在这种快速和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下,美国的经济不会那么容易就滑向深渊。
第二,美国的企业仍然是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也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这个从《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排名”就可以看出来。2008年,尽管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美国仍然有153家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名录。2007年,美国的这一数字为163家,5年之前足有180-200名之多。而我国上榜企业的总数虽然在快速上升,2005年有18家企业上榜,2006年有23家企业,2007年有30家,2008年有35家之多,但是无论是从这些企业的规模、利润率、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还是从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美誉度、在世界的竞争力等方面来看,它们相对于美国企业而言却仍然要低好几个量级。
第三,美国的企业、美国的文化、美国人崇尚创新,对新知识、新观念、新思路、新行为十分渴望和重视。而我国的不少企业领导难言创新、慎言改革,员工崇尚所谓的中庸或后黑哲学,企业在业务创新方面举步维艰的事实大家更是有目共睹。举个例子,无线上网在美国的高校和企业是十分的普及,几乎覆盖了整个校园,整个企业,无论是学生还是员工,随时随地上网已俨然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在美国的不少长途汽车上也安装了全程免费的无线上网设备,但国内听说无线上网的大多仍然是专业人士,而安装这些装备的企业和学校仍不是很多。再举个例子,在美国,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十分高效,没有什么企业柜台还是私人柜台,只要有客户,每个柜台对客户都是开放的,而国内却是公司、私人客户相互分割的,机器资源、系统资源、人力资源难以共享,人员也不能根据客户多寡进行灵活调整,这简直是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的浪费;此外,美国的网上购物十分发达,无论是购票还是购物,无论是转账还是预付货款等等,都可以在网上轻松搞定,而国内则需要专门跑银行进行开通,要提交很多手续,签写很多表格,找很多的人、单位才能顺利实现企业或者个人的目的;还有,美国的任何一个收款机同时就是一个提款机,也是一个交税机,顾客在购物的同时可以刷卡,可以提取现金,同时也向所在的州、联邦交了税,所以,在美国,银行的人群、商店的人群、营业厅的人群很少,但是其业务却很高效,生意却很红火,国家的税收也有了可靠的保证,纳税人的意识也是在此刻开始觉醒。
前一段时间,我访问归来,又见到了这位可爱的同事。他张嘴又问,美国经济似乎已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刻,请问,“美国经济到底将走向何方?”
我毫不客气地说,美国经济隐藏着巨大的活力,美国人脑中有着无限的想象,因此说美国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刻似乎仍为时尚早:
第一,美国的经济已不再是工业制造经济,不再是资源消耗型、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低附加值经济,相反已变为后工业化阶段的服务型经济,资本、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经济,处于价值链高端的高附加值经济。而我国则是工业制造型,资源、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低附加值经济。从表面上看,我们消耗了巨大的资源,进口和出口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商品,但我们却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比如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恶化、人力资本的低端化、贫富的悬殊,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争端和利益冲突。相反,美国这种经济的特点是对金融、对信息、对知识、对技术、对管理的依赖性强,当这些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问题的时候,其面临的“经济危机”就要来临了。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治理这种危机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只要有快速的资金保障、制度到位、措施得力,危机也会很快过去。
第二,美国的这次经济危机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关头、特殊的时刻,这时正是两党为了总统选举、重新执政的关键时刻。从这一角度看,这次的危机只不过是美国特色的一次政治和商业周期。在这个周期中,不同的媒体、不同党派的人说不同的话,为不同的利益集团进行大张旗鼓的游说就显得比什么都正常了。看看两党总统候选人说的那些话,我们就明白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说,美国的经济从微观上仍然相当稳健,因此共和党的执政就应该继续,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则说,美国经济已危机重重,到了不得不进行变革的时间,因此民主党才是美国民众、美国经济的真正拯救者。如果经济平稳,当然在位者具有先得优势,如果经济表现不好,那么才有进入者的机会。所以美国经济是否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刻,恐怕光凭这些人的言论,光凭这些媒体的大肆宣传还不足以作出准确判断。
第三,“美国是否出现了经济危机?”如果你问这句话,我会回答说,“好像是的”,但是,分析美国经济的主要部门构成就会发现,它的主要生产原料或者半成品主要依赖进口,主要的劳动力来自世界各地,主要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主要的生产、投资活动遍布全球,因此如果说它发生了经济危机,其对于自身的影响可能并不会比对世界的影响更大,相反,由于它与世界市场的紧密互动和传递,或者通过美国联邦政府的相机抉择行为,它面临的经济危机很可能会被传递给其他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因此,关注美国是否发生了危机还不如关注自己怎样能够有效地提防这次危机更加重要。
第四,美国经济的泡沫主要集中在金融、投资市场、房地产市场,在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则没有太多的泡沫。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在相应的社会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下,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相反,普通民众只要通过一些基本的生活消费替代就能渡过难关,比如减少奢侈品的购买,增加必需品的购买,增加公交车的乘用,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减少外出进餐,转而在家进食等等。相反,那些依赖投资、管理、技术生存的企业和人士将会由于经济危机而发生大规模的收入再分配和调整。所以美国金融危机的真相也许就像2008年9月25日很多美国经济学家、部分的抗议民众以及相应的民意测验所表明的那样,其实早在三年之前,就有经济学家警告说,由房地产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将会蔓延世界,但美联储置若罔闻。而如今布什政府要推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将让那些危机的始作俑者——华尔街的投机者们——受益。
第五,美国是以私人经济活动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在这种市场经济下,私人投资者利用自己的智商赚取利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美国政府虽然很强大,但在法律和制度限制下,它对于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能力将会存在一个时间上的滞后。现在的经济危机就是这个庞大的机器运转过程中的副产品,这就像华盛顿街头的那些无家可归者一样,它并不代表美国式市场经济的破产,而只不过是这个体制运转而产生的必要成本。谁会听任这个危机蔓延,美国不会,中国不会,欧洲也不会,我相信这场危机就像市场经济天边游荡的乌云一样,会很快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