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
——读温总理在线访谈的一些感想
元宵节前一天,温家宝总理再次以网络为载体,与普通民众进行了一回有益的交流。通读整个在线访谈的文字记录,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温总理关于“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的相关话题,相信更多朋友的心情也跟我相近。
在访谈中,温总理说道,他提出“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主要指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总理说:“这就是我讲的尊严的含义。”
个人以为,总理所说的三个方面,应该是其站在一个国家管理者的视点,去宏观地看待这个问题的;他的归纳,也涵盖了作为国家社会的层面,能够令“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的最基本内涵与外延。其中,“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这是作为一个国家公民能够保持其生活尊严根本的根本。如果确实了作为一个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及其相关法律的有效保护,任何所谓的尊严,就将成为一种空洞的美丽名词。但是问题的严重性恰恰在于,迄今为止,我们尚不能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形态的生活里,每一个国家社会成员,每一个“老百姓”在每一件重要的事情当中,都已经能够“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我们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都已经受到国家的保护。可能是由于我们国家历史演进的特殊性,也由于我们国家社会改革仍处于一个微妙和关键的转型时期,我们国家作为一国根本大法的宪法,尚未能真正地被根植到我们国家社会生活的每个层面和角落。一方面,作为国家民众的“老百姓”对于自身在国家中的地位和权利的意识与实践尚不到位;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在一些事物上的认识和处理,也与宪法所规定的相关条文,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与偏差。最明显的事例是,在涉及公民自身权利(如房屋拆迁等)事情上,一些地方政府或其执行部门仍抱持着先前的老观念,尤其一旦面对部门利益或者集团利益,便将宪法所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权益,抛到了脑后。类似成都女性唐福珍被迫自焚这样壮烈的惨剧,正是我们国家社会中,公民权利与行政权力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的明显例子。可能“唐福珍”的例子未免极端了些,但是,我们只要静下心来细细观察一下,便可以发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里,那些违背宪法根本理念的事情,还是不同程度地经常出现和存在着的。
“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其实也涉及到一个分配的公平问题。在当日的在线访谈中,温总理也说道,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总理觉得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国民收入分配,现在在国民收入分配当中,居民收入的比重比较低。因此,总理认为,国家和政府要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个人工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二次分配当中,应该更加注重公平,也就是说,通过财政和税收,更加照顾困难群体。因为从整个社会来讲,中低收入的占大多数。我们国家困难群体大约有一个亿,这些都是应该我们关注的。
总理说,“我常讲这样一段话:一个社会当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那么注定它是不公平的,这个社会也是不稳定的。”他说,如果说把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看作是政府的责任,那么,把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那就是政府的良知。
诚然,正如总理所言,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是以我的认识,总理在这里所说的分配,似乎还是仅限于一种二次分配,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而我则以为,对于社会资源的第一次分配,也(甚至是“更”)牵涉到我们国家社会的利益公平!我想说的是,眼下我们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老百姓最不满意的,也许并非是所谓的“贫富差别”这一现象本身,而是对于形成这种“贫富差别”现象背后的根子的深恶痛绝。这个根子就是两个字——垄断!对,是垄断,是少数利益集团对于原本为全民所有的国家经济资源、市场资源以及相关行政资源的过度垄断。如果说这种垄断在前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曾经有所收敛的话,那么,近一两年来,伴随着又一轮的“国进民退”,这样的垄断潮流非但未能有所抑制,反而在以更加高调的姿态,正愈演愈烈,甚至正在将这样的垄断演变成一种经济社会的常态!
设想一下,假如温总理面对我一下问题,他会做出如何的回应:
——2009年中国经济呈现了所谓的“先悲后喜“的V型图景,假如这真是4万亿元投资“猛药”的经济刺激政策绘就的,但“猛药”之下,流动性过剩、楼价飞涨、产能过剩等带来的问题究竟会向何处演变?
——4万亿元实际到底花了多少?投到哪里?有多少真正地投向了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有多少非垄断企业(民企、私企)获得了分享这“4万亿”的机会,比例占到了多少?
——4万亿猛药的实际效果如何?如何避免巨大的投资规模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4万亿元投资是否正演变为权贵们新的套利游戏?在中国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型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如何防止权贵化(特殊利益集团)的扩大和蔓延?
以上这些问题,想来绝不会仅仅是萦绕在我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困顿与纠结,应该还是更多、更为广泛的“老百姓”社会生活中的心系所在。
所以我想,温总理关于“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确实是提出了一个深藏于百姓心中的根本问题;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给这样一个最根本的宏大问题能有一个圆满的答案,光是强调二次分配应该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老百姓也不会单单地被动等待国家和政府来给予其“施舍”般地提高再分配比例(当然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所要祈望的,并不是单纯的能够在现成的社会财富中尽可能多多地攫取一二,而是更期望在为国家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个更为公平的经济环境、能够更有所作为;另一方面,诚如温总理所言,社会财富的这块“蛋糕”要做大,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总理认为,在当前,特别要注重转变发展方式,使我们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上来。而我则以为,垄断作为市场经济的反势力,其实也是我们政府在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中要予以真正重视、客观看待的。我想,所谓尊严的最最基本点,首先就是一个“平等”吧。如果老百姓的内心深处,始终感觉到同处一个国家和社会,人与人之间,“天生”先有了一个不平等,先天就存在了资源获得的不平等,假如他认为其生活在一个国家社会中,其切身利益随时随地有可能遭到更为强势的部门集团的侵害,那么,无论其物质生活、经济生活是好是劣,他都断不会形成真正的尊严。
古时候就有“不患寡、患不均”。如今我们自然应该唾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的基本环境,应该更当注重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了。
因此,我以为,“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除了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具体到社会福利、医保、教育等),更为重要的,还在于社会经济资源分配上对于垄断的进一步削弱与消解。这便是我对温总理关于“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的最深的感想。
蓝 山 2010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