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洞文化
江西省 万年县东北小河山被称为「仙人洞」的一个石灰岩溶洞,是江南地区1万多年前已经存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址中发现大量烧火堆遗迹。石器以砍砸器、刮削器、盘状器等打制石器为主,部分石器仅打出刃部。而少量粗糙的磨制石器,基本上只利用砾石的自然形状稍微加工,有石凿、锥形器、梭状器、穿孔石器等。磨制的骨器有针、锥、鱼标和刀凿等,还有许多穿孔的蚌壳。陶器方面则以夹粗砂红陶为主,也有一些细沙灰陶和泥质灰陶。而出土的大量动物碎骨、蚌螺鱼蟹残骸,表明仙人洞人过着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生活。
大地湾文化
是中国黄河中游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称“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关中及丹江上游地区,存在于约公元前6000年至5000年。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中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因其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所以处处显露出原始的特征。
磁山文化
是1972年发现的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考古年代。磁山文化址,东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中国最初发现的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7300年,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考古学上定名为“磁山文化”,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的文化堆积极为丰富,又颇具地方特色,对于探讨仰韶文化的渊源和追溯更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具有关键性意义。
裴李岗文化
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综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的年代结果,裴李岗文化开始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300年前后,结束于前4600年前后。
仰韶文化
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的仰韶村遗址。
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很久以前在黄河流域诞生了华夏民族,在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明被毁灭之后只有华夏文明将它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半坡村遗址是原始居民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地点在西安城的东郊。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半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器纹是用人的脸和鱼的身体结合而成的人面鱼纹盆,赖以为生的鱼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护神,人们栽种谷物,只有需要时才捕鱼。
庙底沟文化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其分布中心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范围较大。
大溪文化
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 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 游西段的两岸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 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
河姆渡文化
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马家滨文化
因浙江嘉兴县马家滨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包括浙江吴兴邱城、桐乡罗家角、江苏吴县草鞋山、常州圩墩等遗址。墓葬盛行俯身葬,有些尸身头骨用陶器覆盖。
陶器主要是红陶,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还有不少玉器。陶器的早期为灰黑陶和灰红陶,绳纹为多,器形多为釜;中期器以夹砂(蚌)红褐陶为主,素面为多,器形方面出现了鼎、豆和牛鼻形耳的罐;晚期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衣陶为主,器形以釜、鼎、豆为多。农作物主要是稻谷,发现有籼稻和粳稻等遗存。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
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典型。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城子崖文化
城子崖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以东五原河畔,分为东周文化层、岳石文化层、龙山文化层。遗址中的龙山城址内发现房基、水井、窟穴等房屋遗迹。
陶器以黑陶和灰黑陶为主,纹饰多为弦纹、划线,少数为绳纹、篮纹,以杯、高柄豆、碗、鸟首式足的鼎、三足盘最具代表性。
红山文化
是中国北方地区较重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距今约5000至6000年前,持续时间约2000年。红山文化分布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红山文化因1935年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红山而得名。
良渚文化
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龙山文化
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马家窑文化
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 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人在日常生活中,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的成就尤为突出。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陪葬陶器中,彩陶达到80%。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
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齐家文化
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 ,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
石器主要有磨制的斧、锛、铲、镰、半月形穿孔石刀、镞、凿等。骨器有锥、针、凿、镞、鱼叉等工具以及用来束发的骨笄等,还有用牛、鹿等兽类的肩胛骨制成的卜骨。
二里头文化
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以河南的二里头遗址而得名。时间为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地域范围为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河、洛河、颍河、汝河等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河下游一带。
安阳殷墟遗址
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
周原遗址
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东到武功,西至宝鸡,横跨扶风、歧山二县的大部。
这一地区北倚歧山,南临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根据史书的记载,这里是周人的发祥地和灭商前的都城遗址。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作为都邑之用。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丰都后,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于西戎入侵的破坏,遂成废墟,废弃不用。
半镐遗址
丰、镐是西周王朝的两个都城,文王作丰邑,武王作镐京,位于山西省长安县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沣西有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大原村等地大型夯土基址,沣东有斗门镇、花园村、上泉村、下泉村、普渡村、洛水村、白家庄等遗存。
丰京张家坡遗址发现西周墓葬3000余座,出土陶器早期以黑色、红色磨光陶为主,多锥足联裆鬲、盘、折肩罐、簋、尊等。晚期以灰色和红褐色陶为主,器类以足跟疙瘩状袋足鬲、矮足仿铜鬲、深腹盂、圆肩弦纹罐、浅腹盘、圆底瓮为主。丰镐遗址还发现一些铜器窟藏,器形有鬲、簋、壶、盘、盉、豆、杯等,不少刻有铭文。
夏家店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为中国重要文化遗址之一。该文化遗址因在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发现,依照考古惯例,以发现处所为名。另外,此于1960年发现的遗迹,之所以命名为“上层文化”,乃是为了同样在夏家店垂直出现﹔年代稍早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区隔。是为西元前8世纪-西元前3世纪之青铜文化,分布地点为内蒙古辽河一带。在特征上,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陶器技巧已经明显纯熟,随葬戈、矛、短剑、 镞、饰牌青铜器常常于幕葬品中发现,因此视为青铜时代的晚期。
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中国重要文化遗址之一。该文化遗址因在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发现,依照考古惯例,以发现处所为名。另外,此于1959年发现的遗迹,之所以命名为“下层文化”,乃是为了同样在夏家店垂直出现﹔年代稍晚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相区隔。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为西元前22世纪-西元前11世纪之青铜文化,分布地点为内蒙古辽河一带。在特征上,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以青灰色为主,手制泥条组成,其烧制火候较高。另外,也有玉器。2005年11月,该地点还发现下层文化已有专门制造陶器的窑。
曾经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6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的赤峰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因为宏大的规模、保存完整的原始状态,尤其是与商王朝大体相当的时代,让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为之震惊。
(知识提供:互动百科)
中国文化的源头(中)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