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下午,北京电视台《生活面对面》记者针对“模仿秀”话题采访了艾君,艾君谈了一点自己的见解。事后,艾君对“模仿秀”这种社会现象作了一点探讨。
btv《生活面对面》“模仿秀”已于3月11日播出
http://you.video.sina.com.cn/b/30236339-1080082782.html
山寨型模仿秀切莫步入瓶颈才想找回自我
艾君/文
3月8日下午5时,北京电视台《生活面对面》记者陈增辉等针对“模仿秀”话题采访了艾君,在镜头前艾君谈了自己的一点见解。艾君认为,模仿秀要真正成名、成家,他们必须找回自我,因为模仿不可能成为一个人一生追求的艺术。模仿毕竟是模仿,他永远不是自我的艺术风格!
当今社会,模仿秀已经被娱乐圈以及媒体炒作了起来,那么何谓模仿秀?眼下人们心中的模仿秀应该如何理解呢?模仿秀和“山寨明星”是种怎样的关系呢?模仿秀如何走向艺术的顶峰呢?针对这些问题,艾君谈点个人的理解、看法和感思:
●模仿秀引起社会关注的原因
模仿这种人类固有的本能之所以现在却被叫的响呱呱,并似乎成为当今娱乐节目一种司空见惯的娱乐形式呢?艾君认为,实际上这反映了近些年来文艺的繁荣和形式的多样化趋势。模仿这种人类的本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娃娃落地学说、学走,到上学模仿老师学写字、学写文章,到工作中许多不会做的事情师傅叫你做起,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模仿之所以引起关注其主要原因还是与明星的轰动效益有关。它的出现与影视媒体模仿类节目的制作播出有很大关系。社会上任何话题只要与名人、与文艺沾边肯定就会受到社会瞩目。电视台超级模仿秀等节目的推出并受到欢迎,生活里模仿性自娱自乐的无处不见引来笑声这些都为模仿秀生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当然,当一些模仿秀的佼佼者走上了市场“演出舞台”、成为了商业形象代言人等等,这说明他们已经属于“山寨明星”的范畴,伴随着山寨文化热引起社会关注就成为必然。
艾君以往文章讲过,山寨明星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这种现象实际早就存在,以往的表演作品中的特型演员、超级模仿秀、替身以及商业形象代言人等等“明星”现象,实际都带有今天所讲的“山寨”的痕迹。只是那时不叫“山寨”罢了,而是采用了各自的具体叫法。而真正将其叫为“山寨明星”,这是“山寨产品”并广为人知、山寨文化被社会广泛关注而导致出现的“山寨明星”在网上的迅速蹿红。例如,近年来,被媒体广泛关注的模仿“周杰伦”、“刘翔”做广告等山寨现象都属于“山寨明星”现象。
所以,成为“山寨明星”了这些模仿秀实际上是伴随着“山寨产品”广为人知,山寨文化被社会广泛关注而诞生并催生出来的“山寨文化”现象。
●模仿秀与山寨明星的概念界定和涵盖范围
模仿秀不都是“山寨明星”,而山寨明星必定是模仿秀。艾君观点,具有了一定知名度的、为一定目的服务的模仿秀都属于“山寨明星”的范畴。但那些自娱自乐型不以商业演出为目的自娱自乐者,不能算为山寨明星。因为我们所讲的山寨明星已经把模仿表演当成了一种职业,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而模仿秀者大多数自娱自乐者居多。
艾君给“山寨明星”定义为,那些由某个组织或者群体因为某种市场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策划、塑造,利用模仿社会上已有的名人、明星等手段,策划打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社会认可度的某名人的替身、模仿秀、特型演员,或者模仿某名人、明星为某种商业需求作为形象代言者。〖选自2009年08月2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
而模仿秀这个概念应该讲特指艺术表演这种行当。我们知道,模仿,就是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摹仿的内容包括声音、样貌、风格、格式等等方面。秀,实际在这里就是表演的意思。现在多用于节目当中,如“脱口秀”(访谈节目,英文的“talk show”),“服装秀”、“T台秀”等等。
所以顾名思义,就是模仿表演。但根据目前社会上对模仿秀的理解,艾君认为,这个概念可以如此表述,即表演者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些举止、声音、表情等来模仿明星(或特指人物)的表演行为,或通过造型、化妆、整容等方式来包装自己的相貌以达到貌像的模仿艺术行为。
模仿秀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是不容置疑的。
●模仿秀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艾君认为,模仿秀表象形式是模仿、学习、借鉴、塑造,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声像者”、“貌像者”和“声音、外貌兼备者”三部分;从表现内容上可分为:表演作品中的特型演员、自娱自乐表演以及山寨型等。
从表现内容上作简单分析。
自娱自乐型模仿秀:纯粹属于单位联欢或朋友聚会的自娱自乐,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属于完全的娱乐,一般出现在家庭聚会、单位联欢、同事朋友调节气氛等环境、场面下的模仿表演。
特型演员型模仿秀:特型演员属于舞台需要而去塑造的艺术形象。例如,口技演员、特型演员,这些都带有对原型人物的模仿的成分,是一种专门的表演艺术。古月,模仿毛泽东,神、型、语言都很像。
山寨型模仿秀:是带有一定目的而精心包装打造的。他是由某个组织或者群体因为某种市场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策划、塑造,利用模仿社会上已有的名人、明星等手段,策划打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社会认可度的某名人的模仿秀,以引起社会瞩目、为打造知名度服务。这些都带有一定的商业利益,要么为个人成名提高知名度,要么为个人成为“山寨明星”创造自身价值,要么为某组织或单位提高知名度,要么为吸引消费者眼球,要么为塑造人物形象开发市场服务等等,大都具有了一定的商业利益。
像这类模仿秀追求的是一种利益,一旦成功、成名实际已经成为一种产品了,只不过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是由自己通过某种形式打造出来,或者由某个组织、群体根据市场的需要而精心包装打造出来为某种利益服务而推向市场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没有自己的精心策划,没有组织或者群体的包装打造,也不为一定的目的,也不推向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赢得公众欣赏,就不会存在“模仿秀”里的“山寨明星”。
表象看,山寨型模仿秀大多是一种娱乐形式,本身没有反映出商业价值,但他的“制造商”[节目的策划者、组织者,包装者]却是带有商业目的,并含有一定的商业价值的。通过打造出自己的山寨型模仿秀以吸引消费者、大众的眼球,创造出特殊的商业价值。
●辩证看待“山寨型模仿秀”现象
实际上引起社会关注和争论的模仿秀,就属于“具有一定目而打造出来的山寨型这一类。像《追影》不但“克隆”了众多香港经典武侠桥段,还缔造了庞大的“明星脸大集会”阵容。电影共集合了18位明星脸,5位“周杰伦”、5位“刘德华”、3位“成龙”,还有“任贤齐”、“谢霆锋”等多位“大明星”。
对这种山寨型模仿秀我们也要科学地去理解,客观地去看待,用包容之心去对待他们的存在。从“山寨周杰伦”也好,“山寨刘翔”也罢,宣传中既没有盗用真正明星的演出片段,更没有使用这些大牌明星们的名字,只是让你去感觉到像某某某,但像并非是。这种标准的“山寨”行为,没有盗版侵权可言,也实在是谈不上违法行为。本着发展的眼光,我们不应该去贬低或者诋毁。
另外,如果山寨型模仿秀代言产品,这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民族企业的振兴、发展、提高形象是一件有利于民族大业的好事情。明星、社会应该给以宽容和支持。对于被模仿的明星而言也可以通过公众对“山寨明星”的联想,重温了自己的形象,扩大了自己知名度的再次打造,同时也会为自己赢得名流企业的市场打下了基础,也是一件有益无害的事情。对于消费者而言,只要懂得明星只是个知名度的宣传工具,并非是产品质量的代言人的道理。就不会陷入以明星代言产品形象宣传而确信产品质量的购买误区。这样,对于“山寨明星”广告宣传的效果,也就不会造成购买意义上的产品质量的误解。
此外,对演艺圈垄断演艺市场带有监督职能。山寨型模仿秀的出现会促使明星们的演技的革新和作品的推陈出新;“山寨明星”搞活了文化产业;“山寨明星”促进了民族企业的振兴与发展。“山寨明星”带来了思维意识的革命。
山寨型模仿秀的出现和流行是市场经济发展培育期的一种必然现象,也将带来人们认识上的思维的革命。从一定意义上讲,对于监督、革新、搞活文艺市场,繁荣我国文艺事业发展,促进我国民族企业的振兴壮大,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对于被模仿的明星而言也可以通过公众对山寨型模仿秀的联想,重温了自己的形象,扩大了自己知名度的再次打造,同时也会为自己赢得名流企业的市场打下了基础,也是一件有益无害的事情。对于消费者而言,只要懂得明星只是个知名度的宣传工具,并非是产品质量的代言人的道理。就不会陷入以明星代言产品形象宣传而确信产品质量的购买误区。这样,对于“山寨明星”广告宣传的效果,也就不会造成购买意义上的产品质量的误解。
山寨型模仿秀的出现和流行,社会上更多地要采取包容、宽容和理解之心,让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发挥好其应有宣传作用。
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说明这种文化和模式不是低俗的文化,而是带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只有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的文化才会引起世界一些国家或者地区的重视和借鉴。当然,进步性与劣根性是相对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或者发展思维相比较而言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山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种特殊的产业模式和形式, 成为我国发挥民间智慧和创造力,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市场流通、促进消费的一种动力。
山寨型模仿秀的出现和流行,社会上更多地要采取包容、宽容和理解之心,让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发挥好其应有宣传作用。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说明这种文化和模式不是低俗的文化,而是带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对山寨型模仿秀的艺术生命力的几点提醒
艾君认为,模仿秀要真正成名、成家,他们必须找回自我,因为模仿不可能成为一个人一生追求的艺术。模仿毕竟是模仿,他永远不是自我的艺术风格!
正如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一是一些为模仿明星竞相整容现象应该引起注意。从整容本身看,只要不是违法行为,并且出于自愿,无论出于哪种目的、哪种需求的整容,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包容和理解。有些模仿秀出于个人某种需求或者为达到个人目的,而进行盲目整容,以达到形象更加具像,这些应该引起注意。
为了做山寨明星而从事的自我愿望的整容风的流行,从社会价值趋向看,实际上这是改革开放后所流行于社会上追星族现象的发展和延伸。
崇拜明星、争当明星热,已经在我国延续了20多年,明星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一直成为年轻人、尤其是低学历一族心中的梦想,对明星的崇拜也是这些群体里尤其凸现的社会现象。追星族的疯狂表现也一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当追星热发展了20多年后的今天,其社会表现的热点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
主要表现在:
1)从开放较早的地区走向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从过去的大中城市青少年的火爆走向了小城镇和乡村;从男女共追走向了女性多于男性的发展趋势。这说明,追星族的火爆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这种盲目崇拜明星的现象,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增多、学识的提高而失去一些热量。可见,对明星的崇拜、对做明星的渴望心态作怪,出现追星而进行整容的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的文化现象。
2)从经济利益看,明星收入高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经济利益的驱动热也是造成一些青年人,尤其是时尚青年争当“山寨明星”热的原因。据观察,干部家庭、高收入家庭、知识分子的家庭的孩子,为做“山寨明星”进行整容的现象并不多见,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居多。这种社会现象也说明,经济利益的需要也是促使他们为了做个“山寨明星”不惜整容模仿的社会因素之一。更有甚者,有些模仿秀出于个人某种需求或者为达到个人目的,而进行盲目整容,以达到形象更加具像,这些应该引起注意。
二是模仿秀必须要摆正自己位置。即便有了知名度,但要明白没有真正地步入“娱乐圈”的“大雅之堂”。打个不确切的比方,就是在娱乐圈看来他们更像是正宗的“阳春白雪”,而是游离于民间的“下里巴人”或草根名人。
但这类演员在娱乐圈中也有自己优势。山寨型模仿秀来自于民间的智慧创造,其在民间自然有生存发展的土壤;没有“王”的霸气和傲气,自然会赢得民间的青睐;山寨型模仿秀不仅具有模仿性而且还具有创新和创作性,所以常常表现出一定的新意;山寨型模仿秀在代言产品中具有便利、价格低廉、灵活性等特点,在市场上市场范围更加广阔、竞争力更强。
任何一种优势明显的社会现象其劣势也是一样的明显。山寨型模仿秀再有名也仅仅属于“山寨明星”毕竟不是正宗的明星,它往往会受到各方面怀疑的压力,同时也会受到原明星的讥讽和打压,更会受到社会上名流企业的冷漠,有时会将自己陷入一种夹缝中,在夹缝中获得生存。
山寨型模仿秀存在的本身没有错,它仅仅是表演和模仿艺术在文艺中的一种具象表现形式。
如果山寨型模仿秀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存在于社会有着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和发展前景。
如果山寨型模仿秀是因为商业广告的宣传而诞生并存在,会伴着商业利益广告宣传的魅力兴衰而出现起伏。
如果要打造成真正的以自我为主的明星,在娱乐圈的前景不容乐观。必须在走入瓶颈前回头去寻找自我。
山寨型模仿秀产生、存在的目的、价值决定了其发展的前景。为艺术需要而诞生的那些山寨明星他的模仿艺术会是永恒的,为商业利益而打造的山寨明星只会是昙花一现,成为过眼云烟。
三是模仿秀毕竟是模仿秀,模仿偶像,永远成不了偶像。模仿本身是没有出息的。就像写作者,初学写作模仿别人的手法或者语言是可以的,但永远靠模仿过日子就失去了个性。模仿偶像,永远成不了偶像;如果模仿巨人,则会永远是侏儒。这是大家知道的道理。
对于要在演艺界有些成就走模仿之路打造知名度,也就是艾君过去讲的“绑”的提高知名度的方法是可以的。
但模仿毕竟带有别人的影子,他永远不可能属于自己的形象,也不可能成为一种个性的东西艺术。
所以,模仿到有了一种社会知名度了,必须在创新中找回自我。只有个性的东西才会是永恒的,不仅模仿秀,任何学问都需要做自己的学问,有自己个性的东西。
实际上有些模仿起家的山寨型模仿秀也在这样做了。像《追影》中的“山寨刘德华”贺刚则选择了脱离明星的影子,努力做回自己。贺刚进入演艺圈也缘于模仿秀。2005年贺刚参加了“梅艳芳菲”大型模仿秀,模仿刘德华,一举成为全国总冠军,并获最佳模仿奖和最佳人气奖。正是这个机缘,使贺刚有机会在《梅艳芳菲》中扮演刘家华(原型刘德华),由此踏入了演艺圈。而现在的他在反思,现在自己所拥有的都因自己的长相酷似刘德华,自己只是活在刘德华光环下的影子。于是贺刚决定“摆脱模仿,放弃深圳的一切,去北京闯荡,重新开始”。
所以,艾君最后要对一些已经有一定名气的模仿秀讲,要尽快“找回自己”。利用已经取得的知名度,重新打造出具有自我个性、表演才华和艺术风格的明星,这需要在提高自我艺术才华的美誉度、形象上下功夫。模仿秀要真正成名、成家,必须找回自我,因为模仿不可能成为一个人一生追求的艺术。模仿毕竟是模仿,他永远不是自我的艺术风格!正如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艾君/文,2010年3月9日于北京天为堂)
积极看待“山寨明星” 蹿红现象 2009-08-29 06:23
山寨的定义 新浪 2009-5-26 14:35
当山寨遭遇山寨 新浪 2009-6-10 17:25
韩国主流媒体关注中国山寨现象 2009-06-11 18:51
警惕,对山寨现象认识上的误区 2009-06-18 00:48
山寨观里的“山寨现象” 2009-06-18 00:08
接受韩MBC电视台采访谈中国山寨现象(2009-06-12 01:49)
北京文化局:鼓励山寨文化是一种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