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袤翔:“剃头”闲话
□ 原创:2007-03-19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一,下午就心安理得地坐进了理发店。
其实,正月不剃头不是害怕“死舅”,而是明末清初汉族人民对满清用钢刀强驽推行《剃发令》的一种顽强抵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古就有着不可侵犯的神圣,不能妄自损动。清代之前,汉族男子都不理发,无论官民,都是发髻高束。满清灭明入关后,为了奴化汉族人民,在清顺治二年六月强制颁发了《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夜之间,全国的剃头挑子都挂上了这样的警示。奉旨剃头的理发匠因此有了“待诏”的别称。经过长时期的反抗失败后,承受着不得习武、不得聚首等强权政治统治,已经沦为亡国子民的汉族人民,面临留发与留头的生死抉择,只好忍辱屈从。但是民族骨子里那种不甘屈辱的抗争精神不曾泯灭,便在民间相约发起了“正月不剃头”。正月一个月不剃头,意味着全年没有剃头,借此“思旧”,即追思祖宗,缅怀前朝,回顾传统,婉转表达亡国之恨和对异族统治的不满。为了规避《剃发令》追究的风险,编造出了“正月剃头死舅”的托词,正好“死舅”与“思旧”同音相谐,就这样演绎流传下来,形成了正月不剃头的民俗以及“正月剃头死舅”的俚语。
“既然正月剃头和死不死舅没有关系,你怎么还这样守旧呢?”和理发师聊天,旁边等待理发的年轻人插话。我说,这不叫守旧,这叫守规矩。不论这个规矩有没有道理,既然约定俗成,就不要随意打破它。守规矩,定方圆,是我们这个年龄段人的基本特征呢。
离开理发屋,我的思绪顺着话茬继续着: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真的很守规矩。就拿我来说,令行禁止,从来没有折扣。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从未拒绝过建议。上级决策过程中只要征求我的意见,我从来都是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可是这种守规矩给我带来的并不见得都是“守规矩”的名声。因为对下恭听,可能“缺乏魄力”;对上畅言,可能“骄傲自负”。无论如何理解,这种守规矩,还是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操守,一直没有勇气破旧立新。所以,开始选择了新闻,一棵树上吊了几十年,最后决意从一而终了。
之所以这样,可能和我们那个年代所接受的教育不无关系。建国之初的年代,处处如火如荼,人人激情满怀。尽管经受了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可是大干快上、多快好省的建设热潮和大公无私的道德风貌,一直是社会精神的中流砥柱。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骨子里就有这种基因。后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干好一行;令行禁止,反对自由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狠斗私心一闪念;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这些崇高理念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注入了我们的灵魂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进而积淀成人生自律的规则,养成“守规矩”的心理惯势了。
有着这样特征的我们,心智不差,但是胆识不足。主要表现是:做人,谨小慎微,不敢擅越雷池;做事,兢兢业业,不会偷奸耍滑;交友,坦诚相见,不搞一团和气;做官,一身正气,不去阳奉阴违!当然,事情总没有绝对之说。胆大妄为、践踏雷池的,虚报浮夸、偷奸耍滑的,吹吹拍拍、结党营私的,贪功诿过、阳奉阴违的,也不是没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他们当中,或平步青云,飞黄腾达,或以身试法,走向自绝,其成败荣辱,是与时俱进,还是大浪淘沙,肯定和他们当年所受的崇高启蒙无关。
我等自觉地守着规矩,没有大起,也不会大落。风雨人生回眸之际,一份心安理得,算是自得其乐吧!
□ 原载人民日报出版社《热风吹·心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