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晒”得越彻底百姓对我们越亲切


周明华
“公示以后,感觉到老百姓对我们格外亲切。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我想,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公示得越细,“晒”得越彻底。四川省白庙乡政府公示今年1月、2月公务开支明细,详细记录了每分钱的公务花费,受到关注。3月16日10时,该乡党委书记张映上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公开回答网友的疑问。(3月17日,《人民日报》)
 
古人有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各级公仆一旦意识到了百姓的民意诉求,意识到了权力身上附着的本质含义,只要刚正,何惧财政收支公开呢?中国百姓素以朴实和纯厚著称于世,只要公仆以身正范,让权力行走在阳光之下,阳光照亮公共钱柜,那就会赚回公众的赞许之声。这不,张映上就切实地感受到老百姓肯定的目光。所以,白庙乡将财政开支予以“全裸”,即便看起来有些特行独立,但这种行为本身值得社会肯定,他们的行为让人钦佩。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让阳光将“国账”照射得通体透明,再度成为了与会代表委员高度关注和广泛纵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还为此上交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议案,建议除国防等机构以外的中央各部委带头公开“国账”,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财政收支向社会公开。这是代表委员的主流声音,然而总有级别不低的官员以“时机不允许、条件不成熟”“怕国家机密泄露”等为拖延国家账本向社会公开的借口。现在,白庙乡先拔头筹,居然一夜就能创造公开账本的条件,这怎不让搪塞公众呼声的官员双颊潮红呢?
 
当前,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看到,“三公” 耗费每年数千亿之巨,已是构建廉洁、高效政府的屏障,几乎时时减损着政府的公信力。显然,如何清理并拾起财政监督的“本有之法”,完善并细化监管缺失,已迫在眉睫。在财政信息公开上,我国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条之第四款、第六款规定,“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与“政府收费与采购”等确定为主动公开的重点政府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神直指财政预算与执行的常态监督,不仅代表有权监督和质询,公众也有权监督。而要使这种监督不是“水上漂”,就需首先进行制度性清障。
 
要扭转当前一些官员“乱花公款不眨眼”的权力失监局面,就须尽快从制度上扫清公开每笔财政金的收支障碍。那种每年一次的代表像赶集般“会审”财政预算报告的方式,已严重滞后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权力监督所需,理当改“会审”为“常审”,做到“一款一审”,这样方能动态而及时地挤兑掉“预算水份”;而各级政府部门的“三公”消费的全部公开,也越来越成为公众情绪和权力制衡所需。所以,有关权威部门当以“白庙乡率先实践”为最佳制度切口,尽快回应张育彪代表的建议公开“国账”的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