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一元论说(二)心物不能断然两分
作者:郭顺红
有位“黄耳”网友说:
我是唯物一元论者,我的心起源于物质性的一气流行,物是本来就存在的,物从哪里来就不需要我来回答,我只要回答物是如何发展变化、现实事物的各种联系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了。而你是心物一元论,你就得告诉我心与物是怎么个关系,是物起源于心,还是心起源于物。这样才能称得上一元,否则心物一元实际上就是二元的。
答网友:
“我的心起源于物质性的一气流行”,这正是关键所在。“一气流行”正是心物一元,这个“流行”是什么?为什么能够流行?这就是心之源所在。这个流行之“机”就是心。说到底,这个“一气流行”即心即物。
心物一元论中,心和物没有谁起源于谁,也不是先后的问题。正如手有手心和手背不可分割一样,在这个"本源"中,心即是物,物即是心。
实际上,心物一元说从“体”上讲是一,从“用”上讲就是二。就如同《易》学哲学体系中,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阴阳,而其本体为“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是一样的。宋儒讲,“心为太极”,太极也就是一气流行。
我是唯物一元论者,我的心起源于物质性的一气流行,物是本来就存在的,物从哪里来就不需要我来回答,我只要回答物是如何发展变化、现实事物的各种联系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了。而你是心物一元论,你就得告诉我心与物是怎么个关系,是物起源于心,还是心起源于物。这样才能称得上一元,否则心物一元实际上就是二元的。
答网友:
“我的心起源于物质性的一气流行”,这正是关键所在。“一气流行”正是心物一元,这个“流行”是什么?为什么能够流行?这就是心之源所在。这个流行之“机”就是心。说到底,这个“一气流行”即心即物。
心物一元论中,心和物没有谁起源于谁,也不是先后的问题。正如手有手心和手背不可分割一样,在这个"本源"中,心即是物,物即是心。
实际上,心物一元说从“体”上讲是一,从“用”上讲就是二。就如同《易》学哲学体系中,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阴阳,而其本体为“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是一样的。宋儒讲,“心为太极”,太极也就是一气流行。
“唯物论”的症结在于,我心为物之附属,居于次要地位,精神只是物质的衍生品,不具有本原意义,故从这一哲学意义上讲,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人生一世物质的东西才是根本,精神的东西不是根本,这就带来了极端物化的结果,对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可以不管不顾,这样的社会肯定是不和谐的。
心物一元论从本原处入手,揭示了心物之间的依存共生的关系,解决了唯物论对物的偏执,从而能够促使人们创造良好物质环境的同时,重视人生心灵的提升,还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另外,心物一元论并不排斥历代各家各派唯心论、唯物论的研究成果,而能够包容百家优势互补,从而搭建百家共荣发展的平台,而不是你死我活、你存我亡的战场。
心物一元论从本原处入手,揭示了心物之间的依存共生的关系,解决了唯物论对物的偏执,从而能够促使人们创造良好物质环境的同时,重视人生心灵的提升,还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另外,心物一元论并不排斥历代各家各派唯心论、唯物论的研究成果,而能够包容百家优势互补,从而搭建百家共荣发展的平台,而不是你死我活、你存我亡的战场。
西方哲学是体、用分离的哲学观。西方的宗教哲学(如基督教)建立了一元神化世界,上帝是唯一的造物主,人永远只是上帝(天父)的奴仆与附庸,人不可能与上帝合一。宗教哲学实际上是信仰哲学,它解决了人们的生命信仰与道德约束问题。
唯物哲学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精神只是物质的衍生品,不具有本源性质,从而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故精神与物质是分离而不统一的。唯物哲学实际上是认知哲学,它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提供了理性思辨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并不主张信奉主宰一切的造物主,但也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强调体、用合一的哲学观,这一哲学观解决了生命信仰、道德约束与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是心物一元的哲学观,在心物一元哲学中,“心”是什么?
心是万物变化的能动性(及规律),这个能动之机就是事物变化的第一动因。从人这一层面来讲,人的精神活动(意识)就是人的各种能动之机的组合,这就将人的意识与万物的运动变化沟通了起来,实现了人与万物的同元性,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基础,也解决了生命的根本信仰与道德约束问题。
心物一元哲学观能够综合宗教哲学与认知哲学各自的优点,并避免了宗教哲学的非理性主义与唯物哲学的极端实用主义的弊病。
唯物哲学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精神只是物质的衍生品,不具有本源性质,从而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故精神与物质是分离而不统一的。唯物哲学实际上是认知哲学,它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提供了理性思辨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并不主张信奉主宰一切的造物主,但也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强调体、用合一的哲学观,这一哲学观解决了生命信仰、道德约束与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是心物一元的哲学观,在心物一元哲学中,“心”是什么?
心是万物变化的能动性(及规律),这个能动之机就是事物变化的第一动因。从人这一层面来讲,人的精神活动(意识)就是人的各种能动之机的组合,这就将人的意识与万物的运动变化沟通了起来,实现了人与万物的同元性,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基础,也解决了生命的根本信仰与道德约束问题。
心物一元哲学观能够综合宗教哲学与认知哲学各自的优点,并避免了宗教哲学的非理性主义与唯物哲学的极端实用主义的弊病。